银行竞争策略是一维“盯同业”还是多维“盯需求”?.docx
《银行竞争策略是一维“盯同业”还是多维“盯需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竞争策略是一维“盯同业”还是多维“盯需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银行竞争策略是一维“盯同业”还是多维“盯需求”?导语:未来银行商业模式将转变为超个性化的模式,提供更公平、更普惠的金融服务产品,为用户“雪中送炭”将是新的竞争理念的最通俗化诠释。银行不再以资产规模论英雄,而以响应用户需求为目标,借助金融科技全面革新商业模式,构建新的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管理模式,将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包容性发展落实到经营管理细节中,从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发展羁绊,切实提升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现代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与经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相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竞争力是经营者与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经济论坛(WEF
2、)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和市场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市场竞争力就是通过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市场服务,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竞争力强弱是通过与其他银行相比较得出来的,社会上往往依照可比性原则对银行进行行业内研究与对比分析。同时,传统意义上银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得商业银行不必认真关注客户与市场需求,只要不被同业打败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打败同业(包括兼并更多的同业)而成为同业领袖,就是最大的成功;即使是不能打败同业,也要尽可能与同业领袖并驾齐驱,至少保持距离与地位排序不变。这种逻辑思维使得一
3、些银行主要关注规模与产品市场占比、业内排名,模仿领先者的战略甚至复制市场走红产品(业务),而不是直接分析研究客户和市场需求,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维度盯住同业的市场竞争观。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界发生了一场以金融深化为核心的“金融革命”,初步改变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边界。进入21世纪以来,拜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所赐,市场再次改变了持牌金融机构与非持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边界。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紧“盯同业”、拼规模、跟踪模仿同业的竞争观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竞争新变化,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亟待深刻反思。虽然业界对于同业竞争吐槽很多,但大部分管理者还是习惯于运用盯住同业的竞
4、争策略。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笔者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惑,而离开业务一线之后旁观市场,更感到有进行深入分析的现实必要性。简单“盯同业”已经带来银行能力退化和不可忽视的同质化系统性风险21世纪之初,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成功启动了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转制战略,法律意义上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转变成市场意义上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银行改制必然伴随战略转型与经营机制转换,改善和提升竞争力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些银行改制之后在战略投资者的帮助下,确立了新的定位,获得了新生。随着大型银行改制成功,更多的中小银行加入重组上市进程。从逻辑上说,重组改制的初衷,既有转换机制的目的,也有战略重新定位
5、的目的。对于转换机制,一般都是引入行业成熟经验,有现成的模板。而对于战略重检并重新定位,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仅耗时费力,一般的管理团队也没有这个能力。为了避开这个对于很多银行都是“天然短板”的问题,一些银行随即开启了“盯同业”的市场竞争战略,聚焦于研究和跟踪同业,透过同业了解和把握市场。客观地说,中国在21世纪之初的商业银行重组改制中,明确提出向国际领先银行实践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盯住同业的战略思维。但当时提出的学习国际领先实践,是管理与战略,而不是规模与速度的追赶。回顾几家银行重组改制的破冰之旅,深度学习甚至模仿领先银行的管理与战略,确是收到良好效果,也迅速缩小了与领先银行的差距。然而,2008
6、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众多领先银行遭受重创,巨额亏损致使资本缩水、资产规模萎缩也改变了市场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甚至市值排名迅速上升,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失去了可对标的国际领先银行,大型银行之间开始相互对标,中小银行对标大型银行,而信用社则普遍将成为区域甚至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作为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成为业界聚焦的核心。久而久之,“盯同业”成为一种流行模式,不仅后续改制或新成立的银行习惯于“盯同业”,一些原本花费很大力气实现定位清晰的大型银行,也被所谓“后发优势所迷惑,重拾“盯同业”的竞争模式。这种市场思维方式不仅反映在行动上,也固化在经营和管理中:规模与
7、速度指标向业内标杆看齐,盯着主要竞争对手,努力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使劲拉大与跟随者的差距;在考核、评价、激励上,则主要关注市场占比、业内排名,等等。至于标杆银行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战略优势等不可比、不可模仿的因素,则被完全忽略。这种简单盯住同业的竞争策略,已经严重背离了“向领先实践学习”的精髓,在客观上形成并加剧了银行同质化风险,已经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从微观经济基础上看,同质化竞争常常导致低水平竞争,并容易在一些地区造成信贷供给过剩或金融服务短缺,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的那样:头部客户被“淹死”,尾部客户被“旱死尾部客户被“旱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形成经济生态“板结”现象;而银
8、行同业为争夺“优质”客户又会竞相降低信贷门槛,导致对部分客户的过度授信,进而助长其盲目投资,所谓的“好客户被银行经营坏了”也绝不是个案。从银行经营能力上看,所谓的“盯同业”模式并不是同业有什么优点我就努力学什么,而是什么容易模仿就学什么。譬如,做大规模,只要敢放款(扩张资产端),不择手段拉存款(敢于负债),很容易实现量的“飞跃”。但对于银行竞争力十分重要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制度与文化建设、IT系统建设等,不仅难以模仿,也很难在短期看出成效,因而那些奉行盯住同业经营模式的银行,对此几乎视而不见。不仅如此,整天将精力放在比较几个指标上,会使一些管理者“为指标而指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不仅无助于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竞争 策略 是一维 同业 还是 多维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