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docx
《论乡村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乡村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乡村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一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治国安邦,重在基础。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事关乡村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一、“治理有效”的时代内涵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治理有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又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由此得知,我们的“治理有效”一是体现在主体层面,正如
2、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的,在我国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制度即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以无记名方式直接选举产生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二是体现在组织层面,包括不同性质的组织,如乡镇党委政府的站所、工青妇等机构及驻村工作队,村里的党支部、村委会等各种组织,民间的红白理事会、慈善救济会等团体组织,他们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管理乡村事务。可以说,不管主体层面的自治效果,还是组织层面中公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质言之,公众参与程度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二、“公众参与”缺失的生成机理分析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公
3、众参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位、失位现象,主要原因也可以从上述两个层面理解。L主体层面。在城镇化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村民自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熟人社会”格局被打破。情感因素在农村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而理性因素或利益因素逐渐增强,致使大多数群众更在意自己个人事务的处理,对乡村社会治理表现出严重的参与意愿不足。另外自治的人才基础脆弱。大量人员流出,特别是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村内的大多为儿童和老人,这些人由于年龄、个人能力等原因,往往无力也没有意愿参与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2.组织层面。首先,新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已发生重大结构性变革,一些基层政府多元共治格局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治理 中的 公众 参与 基于 共建 共享 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