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隐球菌病.docx
《传染病防治:隐球菌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隐球菌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隐球菌病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所致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亦可侵犯皮肤、粘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器官。本病多见于成年人,临床感染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过程。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免疫低下患者的显著增多,隐球菌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国外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一)病原学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其它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有引起人类感染的临床
2、报道,而我们通常所指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隐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46m,大小为红细胞的23倍,个别可达20Um。能保留革兰染色,PAS染色菌体呈红色,菌体为宽厚透明的荚膜所包裹,荚膜可比菌体大13倍,不形成菌丝和抱子,赖出芽生殖。隐球菌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0?C左右,且能在37?C生长,而非致病性隐球菌在37?C不能生长。能同化D-葡萄糖、D-半乳糖、蔗糖、麦芽糖等,而不能同化乳糖、蜜二糖。其氮源主要为含氮有机化合物,但不利用缴氨酸,也不能还原硝酸盐。绝大多数隐球菌产生尿素酶,在隐球菌胞内有酚氧化酶,能作用于多巴、单酚或双酚化合物,产生黑色素(melanin),
3、保护自身在宿主体内存活,同时又有致病性。隐球菌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是确定血清型特异性的抗原基础,并与其毒力、致病性以及免疫原性密切相关。根据隐球菌荚膜多糖的生化特性将其分为2个种和5个血清型:新生隐球菌,有性阶段为新生线黑粉菌,血清型表现为A、D和AD型;格特隐球菌,有性阶段为棒杆抱线黑粉菌,血清型表现为B、C型。两种隐球菌在生化特性、流行病学分布、遗传学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鸽粪是新生隐球菌的重要传染源,中性、干燥鸽粪易于本菌的生长,鸽子栖息多年的场所如旧房屋、塔楼等易于分离到。鸽子是本菌的携带者,鸽子的嘴喙、双足均可分离到本菌,但鸽子自身却无隐球菌感染
4、。此外,其他禽类如鸡、鹦鹉、云雀等排泄物亦可分离出隐球菌。枝树则是格特隐球菌的主要传染源,澳洲的树袋熊是格特隐球菌的携带者,在其爪、粪便中均可分离到本菌。但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其它树木如杉树、橡树中分离到格特隐球菌,提示桂树并非格特隐球菌的惟一传染源。2.传播途径隐球菌病一般认为主要是从呼吸道吸入环境中的酵母样细胞或担抱子,导致肺部感染。其次,消化道、皮肤也是引起感染的潜在入侵途径。一般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并不直接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有一定自然免疫能力。很多健康人群可能吸入隐球菌但没有致病,或仅为自限性肺炎,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则明显易感,然而仍有近50%患者并未发现潜在的基础
5、疾病。4.流行特征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多见于2050岁,儿童相对少见,男性较女性为多,呈散发性分布,然而,随着艾滋病的流行,隐球菌感染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4个机会性感染之一。我国自1948年杨国亮教授在上海发现隐球菌病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均陆续有报道,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主要发生于恶性肿瘤、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基础上,但亦有半数患者并无明确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隐球菌血清型分布特点以血清型A/D最为多见,呈全球性分布,B/C型格特隐球菌则较为少见,艾滋病患者也绝大多数为A型,B型主要分布在澳洲等热带、亚热带地区,C型主要出现在美国。我国则以A/D血清型为主(绝
6、大多数为A型,D型较少),而少数为血清型B/C型(均为B型)。(三)发病机制与病理隐球菌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与病原菌的菌量、毒力以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1.病原菌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隐球菌的致病性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隐球菌的英膜多糖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其致病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机体免疫及增加免疫耐受性有关。体外研究显示,在补体参与下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得到加强,但荚膜多糖能抑制补体参与粒细胞的吞噬过程,削弱T细胞特异性抗隐球菌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其能在体内存活,并具致病性。隐球菌合成的黑色素则是隐球菌的又一致病因子,它主要是通过隐球菌的酚氧化酶将
7、体内L-多巴、多巴胺等酚化合物转化而来。黑色素缺乏株致病性明显低下,且易被宿主效应细胞所吞噬。产黑色素还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来清除宿主效应细胞产生毒性自由基,如超氧化物和其他氧化物,以保护隐球菌细胞免受攻击。此外,黑色素尚有抵抗紫外线和降低两性霉素B的抗菌活性。隐球菌能在37?C生长,而其他非致病性隐球菌在此温度下不能生长,亦被认为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其具体致病机制研究尚少。而活性细胞外磷脂新近被认为是另一致病因子。实验表明大多数临床分离株均分泌具生物活性的细胞外磷脂,且认为它可破坏细胞膜及肺泡结构,使病原菌易于进入肺泡及脑组织中。由此可见,病原菌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2.机体免疫性在
8、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可发挥抗隐球菌作用,细胞免疫是机体抵抗隐球菌感染最重要的防御机制。近年来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也从另一角度证实细胞免疫所起的重要作用。当隐球菌吸入人体呼吸道后,在补体系统的调理,以及TNF、IL、IFN等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下,活化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就易于使隐球菌局限于肺部,并最终被吞噬和清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是构成血脑屏障、脑-脑脊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阻止隐球菌进入脑实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抑制隐球菌的生长。同时,在脑血管周围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吞噬细胞在防御中也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