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docx
《传染病防治: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HA)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E)的病原不同,但两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非常相似,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仅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不会演变为慢性。(一)病原学HAV是一种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7.5kb,仅含一个读码框架,现归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属(hepatovirus)oHAV颗粒为球形正20面体,直径为27nm,无包膜结构。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5kb,含3个读码框架,现归类于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但该属暂不归任何科。病毒颗粒为圆球状,直径为2734nm,无包膜。HEV至少可分为
2、四个基因型。I型多见于亚洲和非洲,II型主要见于墨西哥和几个非洲国家。I型和II型又称为H类,即仅分离于离于人类。HI型分布广泛(但不包括非洲国家),多分离于急性散发病例和/或猪,IV型分布于亚洲国家,也分离于病人和/或猪。In型和IV型又称为Z类,主要天然宿主为猪,但已从猪以外的多种动物,如鹿、驴等中分离到该毒株。因此,戊型肝炎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中国HEV病毒株主要为I型,一部分为IV型。(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HA和基因型I和口型HE的主要传染源。III和IV型HE的主要传染源为猪和患者,鹿、牛、鸡、羊、啮齿动物也可能是HEV的自然宿主,成为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但不
3、易引起戊型肝炎爆发性流行。2、传播途径HA和HE主要传播途径均为粪-口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HA的主要传播方式,食入被HAV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是爆发性流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如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就是食用了HAV污染的启东毛蜡引起的。与HA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易传播HE。3、易感人群人对HAV普遍易感,但多发于儿童,由于抗HAVIgG可通过胎盘从母体传给胎儿,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一般不发生HAV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抗HAV抗体阳性率增加,易感性亦随之下降。发达国家HA的发病率较低,抗HAVlgG抗体阳性率仅为1525%,而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落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抗HAVIgG抗
4、体阳性率可达80%以上。HA痊愈后可获终身免疫力。人群也对HEV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人发病率较低。由于HE愈后仅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HEV。4、流行特征HA和HE流行情况与社会、经济状况和卫生水平密切相关,多见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我国HA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L66/10万,主要城市已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低流行区水平。HA的流行在温带地区具有季节性,我国多数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以冬、春季为主,但近年来,在有些地区这种季节性已不太明显。流行形式一般为散发。戊型肝炎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HA和HE的爆发流行。(
5、三)发病机制和病理HAV侵犯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机体针对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在HAV感染过程中,HAV特异的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细胞因子的直接抗病毒作用以及中和抗体的产生是HAV清除的机制。HA最常见和最早期的肝细胞病变为气球样变。肝组织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与再生。重型肝炎时还可见大量肝细胞坏死。肝脏病变在黄疸消退后12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目前认为,HE肝细胞损伤也是细胞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溶解所致。戊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急性肝炎,几乎一半患者存在淤疸性肝炎,表现为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实质
6、细胞腺体样转化,而肝细胞变性改变却不明显。另外一些患者,其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类似于其他类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改变是肝细胞气球样变、门脉区炎症,严重时可有小片状或大面积坏死。(四)临床表现HAV感染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HEV感染的潜伏期为210周,平均40天。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可表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临床感染,病程一般呈自限性,无慢性化。HAV感染后病情的轻重主要与年龄有关,年龄越轻,症状相对较轻,年龄小于1岁和5岁的HAV感染者,无症状的比例分别为99%和90%,15岁以上的HAV感染者,显性感染的比例增加至24%。儿童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成人则多为临床型感
7、染。1、急性黄疸型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前驱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为14个月,偶有超过6个月者,但不会超过1年。多以发热起病,随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可伴有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状。部分病例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有关节酸痛、皮疹、尊麻疹。可见肝脏轻度肿大,伴触痛和叩击痛,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此期一般持续37天。到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到高峰。此期一般持续26周。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HA患者此期持续12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病毒性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