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结核病.docx
《传染病防治:结核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结核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结核病内容提要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是最主要的结核病类型。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肺结核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链霉素、异烟朋、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化疗药物和卡介苗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各地死灰复燃,1993年美国发生耐药
2、结核暴发,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并于1997年宣布了一项被称为“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的行动计划。当前耐药结核和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障碍。一、病原学1882年KoCh发现结核杆菌为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人型结核分支杆菌,简称结核杆菌。分枝杆菌所致感染中,结核杆菌感染发病率约占90%,其余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牛分支杆菌、鸟分枝杆菌等所致感染。结核杆菌细长而稍弯,约0.4um40u,两端微钝,不能运动,无荚膜、鞭毛或芽胞。严格需氧。不易染色,但经品红加热染色后不能被酸性乙醇脱色,故称抗酸杆菌。
3、电镜下结核杆菌细胞壁厚约20nm,其表层粗糙,伴有横式排列的绳索状皱褶物。细胞质外紧包一层质膜。结核杆菌是专性需氧菌,空气内加5%T0%C02刺激生长,在35-40。C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9。结核杆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对一些营养成分有特殊的要求,在特殊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方面,以鸡蛋为基础,常用的培养基有改良罗氏培养基,酸性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以琼脂为支持物,制备合成与半合成培养基。结核杆菌培养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约1520小时,至少需要24周才有可见菌落,为临床快速诊断造成了较大困难。结核杆菌细胞的结构十分复杂,它含有许多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的不同蛋白质、糖类和脂类
4、。在结核杆菌菌体成分中,含大量类脂质,占菌体干重20%40%,胞壁含量最多,使之具疏水性和对环境的较强抵抗力。类脂质主要由磷脂、脂肪酸和蜡质组成,多与蛋白或多糖相结合。细菌成分及其代谢物引起机体组织学上的变化,菌体蛋白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过敏反应等。磷脂能增强菌体蛋白的致敏作用,产生干酪性坏死;脂肪酸中的结核杆菌酸有促进结核结节形成的作用。蜡质在类脂质中所占比率最高,由数种成分构成,其中分枝菌酸与抗酸性有关;蜡质D有很强的佐剂活性。有毒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成索状生长,被称为索状因子的物质即是一种类脂质。结核杆菌无荚膜,不能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亦无内外毒素,其致病性推测与索状因子有关,它能
5、使小白鼠产生结核性肉芽肿并致死。从免疫病理学角度看,结核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它在感染的宿主体内增殖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环节1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2 .传播途径主要为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经空气传播。病人咳嗽排出的结核杆菌悬浮在飞沫核中,当被人吸入后即可引起感染。排菌量愈多,接触时间愈长,危害愈大;而飞沫直径亦是重要影响因素,大颗粒多在气道沉积随粘液纤毛运动排出体外,直径15um大小最易在肺泡沉积,因此情绪激昂的讲话、用力咳嗽,特别是打喷嚏所产生的飞沫直径小,影响大。病人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飞扬,亦可造成吸入感染,但非主要传
6、播方式。病人污染物传播机会甚少。其他途径如饮用带菌牛奶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孕妇经胎盘引起母婴间传播,经皮肤伤口感染和上呼吸道直接接种均极罕见。3 .易感人群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是社会经济落后社会中人群结核病高发的原因。免疫抑制状态包括免疫抑制性疾病,如HIV感染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尤其好发结核病。近年来在易感基因的研究方面越来越深入,研究提示在感染结核的人群中仅10%最终会演变为活动性结核。(二)流行概况1990年WHO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大约有1/3人口即17亿人感染结核杆菌,现患病人约2000万,每年有800万新病例,其中半数以上为传染性肺结核,每年约有280万人死于结核病,
7、占各种原因死亡数的7%,占各类传染病死亡数的19%o1993年WHo确定2000年全球结核病控制目标为发现70%的涂阳结核病人,85%的病人得到WHO正式推荐的直接督导下短程化疗方案。我国结核病疫情严重,估计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450万人,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150万人,菌阳肺结核患者200万人。2006年3月国家卫生部疫情通报,发病数和死亡数仍居传染病首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结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数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高耐药率是我国结核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通常将在开始治疗前已经出现耐药的患者称为初始耐药;有既往结核治疗史(超过1个月)的耐药
8、结核患者称为获得性耐药。卫生部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获得性耐药率为46.5,初始耐药率为18.6%o三、发病机制结核杆菌入侵宿主体内,从感染、发病到转归均与多数细菌性疾病有显著不同,宿主反应在其发病、临床过程和转归上具有特殊意义。结核杆菌伴随微小飞沫吸入而入侵呼吸道的结核杆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被吞噬后可阻止巨噬细胞内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避免被杀灭。但巨噬细胞以及来源与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均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在局部促进炎症过程,进入局部淋巴结后则可诱发更进一步的T细胞应答。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Ml)对结核病发病、演变及转归产生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结核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