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docx
《传染病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源性传播,临床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病程进展缓慢,易慢性化,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一)病原学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黄病毒科的肝炎病毒属,是黄病毒科中惟一的嗜肝病毒。HCV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50nm。病毒颗粒的最外层为包膜糖蛋白,其内为蛋白质核衣壳。病毒基因组被核衣壳包裹。HCV核心颗粒被包膜包裹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HCV基因组为单链RNA,长约9600个核甘酸,由长约341个核甘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5端非编码区(5NTR),长约90339099个核甘酸组成开放
2、读码框架(ORF)和3端非编码区(3NTR)而构成。HCV的ORF又可分为结构基因区和非结构基因区,分别编码结构蛋白(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见图Ia)。目前HeV可分为6个主要的基因型和100种以上的亚型。1型是最常见的基因型,占40%80%,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日本、美国等以1型为主。3型常见于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苏格兰等,4型常见于中东地区和非洲,5型常见于南非,6型见于香港和澳门等。HCV基因型与疾病严重性相关。Ib型HCV-RNA载量高,肝病理变化较重,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但也有人认为基因型与疾病严重性无关。HCV基因型
3、还与Q干扰素(IFN-a)的疗效密切相关,是影响IFN-a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流行病学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较为广泛的病毒性疾病,是一个对社会及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全球问题。据估计,全球有L7亿人口,即全世界人口的3%左右,感染了HCV而且,每年有300400万新发病例。我国抗HCV的阳性率平均为3.2%。在HCV感染者中,实际上仅有20%的患者被诊断出丙型肝炎,因此,还有很多病人尚未被诊断,有必要对高危人群,如输注过可疑HCV感染者的血液、血液制品或接受可疑HCv感染者器官的移植病人;静脉药瘾者;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者进行抗HeV筛查,以发现大量无症状HCV感染者。1、传染源主要是丙型肝炎
4、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2、传播途径HCV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但是,在各个国家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静脉吸毒,其次为使用未经HCV筛查的血液、血制品和器官。在许多欠发达国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输血,其次为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用具。(1)经血液传播,主要方式有: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
5、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2)性传播:在HCV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可检测到HCVRNA,可导致经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有多个性伴侣、卖淫、同性恋等有性传播疾病风险的人群中流行率为4%6%,并且女性的危险性是男性的3倍。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l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有研究结果显示,HCV感染者配偶的HCV感染率为2.38%(3)母婴传播:抗-He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l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o
6、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对于通过选择性剖宫产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目前还缺少前瞻性研究予以评价;同样目前尚没有资料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否能够减少围产期传播的几率,因为利巴韦林与干扰素在妊娠期间是禁用的。(4)其他途径仍有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无输血或肠道外暴露史,传播途径不明。目前认为,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高危人群为反复、大量输注的血液、血液制品者;接受可疑HCV感染者器官的移植病人;静脉药瘾者;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者;HlV感染者。某些医务人员,如外科医生、检验
7、人员等也为高危人群,并有可能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三)发病机制和病理1、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影响HC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因素包括HCV的复制能力、基因型、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等;宿主因素包括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等。其他因素,如饮酒、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对HCV感染的病程也有影响。由于缺乏小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系统,HeV感染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许多数据是通过观察患者得出的,个体差异较大。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2、丙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
8、为主。汇管区淋巴细胞的聚集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点灶样肝细胞坏死和不同程度的炎症、胆管损伤、肝脂肪变性是丙肝较为常见的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平均为50天。输血后丙肝潜伏期为733天,平均为19天。1、HCV感染的自然史大约有60%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成慢性感染,其中有10%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通常可以在感染后的第二或第三个十年中被诊断。即使病情已经进展到肝硬化期,很多患者还可以生存10年,乃至更长。但是,一旦出现失代偿的情况,如出现黄疸、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则出现急剧下降。在感染HCV20年后,慢性丙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病毒性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