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不动产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的解释论(以民法典第406条为中心).docx
《《民法典》不动产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的解释论(以民法典第406条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不动产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的解释论(以民法典第406条为中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民法典第406条对物权法第191条做了全面修正,承认了抵押权追及效力。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的适用须满足抵押财产发生权利移转、抵押权有效存在及抵押财产不消灭等条件。“抵押财产的转让”在解释上包括抵押财产发生权利移转的所有情形,至于是否基于法律行为发生,则在所不问。抵押合同当事人之间关于禁止或附条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仅在抵押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无论第三取得人是否善意,抵押权均不受影响。抵押人未尽抵押财产转让通知义务不影响抵押权追及效力。依体系解释,不动产消费者买受人的优先保护、抵押权行使期间届满和发生物上代位均属阻断抵押权追及效力情形。学说上认为,所有权人不因抵押权的设立而丧失其所有权,因此,
2、所有权人就其所有物仍然享有处分权能。是故,在设立抵押权后,抵押人依然有权转让抵押物,抵押权人不得因此主张转让合同无效或所有权移转无效。就不动产抵押财产的转让,我国实定法上从完全禁止到限制转让、自由转让,再到限制转让,体现了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政策考量。学说和裁判就此争论不断,解释论、立法论、裁判实践观点,均有承认不动产抵押权追及效力的论述。民法典第406条承认了抵押权追及效力,是对物权法第191条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做了全面修正。民法典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将如何展开适用,尚待交易实践和审判实践来检验。本文拟以不动产抵押权追及效力为核心,探讨抵押财产转让中的相关问题,以求教于同仁。、民法典第4
3、06条的价值目的转向物权法第191条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了该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这一规则的规范意旨在于,通过严格限制抵押财产的转让,维护抵押权人和抵押财产第三取得人的利益。依此规则,抵押财产的转让以注销其上抵押负担为前提,第三取得人所取得的是没有物上负担的财产,自无所谓抵押权的追及效力问题。裁判的发展表明,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而转让抵押财产,转让合同的效力虽
4、不受影响,但第三取得人尚无法取得抵押财产的所有权。而民法典第406条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该条第2款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J其中,“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是指抵押权不因抵押财产转让而受损害,亦即抵押人在抵押权设定后,将抵押财产的所有权让与第三人的,原抵押权仍随抵押财产之所在而存在,出现债务人不履行到期
5、债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条件成就等情形时,抵押权人可以追及至抵押财产之所在而行使抵押权,得依民法典第410条之规定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由此可见,民法典明确承认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与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所要实现的价值目的大相径庭。与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相比,抵押权追及效力规则能更好地实现保障抵押权、促进物尽其用和平衡当事人间利益的价值目的。(一)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用民法典物权编是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第205条),彰显着物权法的两大基本功能,即定分止争和物尽其用。其中,物尽其用是以资源的有限性为基本前提,通过各种物权制度促进物的效用充分实现。抵押权追及效力规
6、则使需用不动产的市场主体,在不能以租赁等债权方式获得不动产利用权时,取得存在抵押权负担的不动产所有权。而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剥夺了抵押人在抵押权实现之前的处分权,忽视了潜在受让人对不动产的利用需求。第一,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的适用实践表明,负担抵押权的不动产存在市场需求。不动产抵押财产转让交易典型的是房屋转按揭交易。抵押人转让抵押房屋时,虽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但转让双方约定由受让人继续按期交纳银行按揭贷款,将偿还按揭贷款的义务转移给受让人。少数裁判认为,这种约定既保障了抵押权人的利益,也符合意思自治原则,不违反法律规定。多数法院恪守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买受人能否替代抵押人完全取决于抵押权人是否
7、同意。“提前清偿或提存”具有加速买受人还款义务到期的效果,抵押人及其受让人的期限利益丧失殆尽。在抵押人无力清偿按揭贷款,而买受人愿意取得负担抵押权的不动产的情形之下,不承认抵押权追及效力,无疑限制了不动产的流转,不利于物尽其用经济效用的实现。此外,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还制约着用抵押财产出资入股。有学者认为,“以设有抵押权的财产作为出资标的,一旦抵押权人主张优先受偿,将会危及公司财产的完整性,降低公司的对外偿付能力,从而有违公司资本确定原则,故抵押物不是适格的公司出资标的。”相反观点则认为,股东以抵押财产出资,公司即取得抵押财产的所有权,只不过不能对抗抵押权而已。此外,为满足土地经营权人的融资需求,
8、以符合“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政策目标,应允许土地经营权在抵押后入股合作社。房屋转按揭和抵押财产的出资入股两例均表明,法律的制约并不能消除负担抵押权的不动产有流转之市场需求。第二,限制抵押财产流通的,不是抵押权负担,而是限制转让模式。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规则是将抵押财产的流转系于抵押权人的同意,即使抵押权已经消灭,但只要未办理注销登记,抵押权人依然有权干涉抵押财产的处分。裁判实践中,部分判决过于恪守“所有权移转登记,除法院生效判决书外,还需抵押权人同意”这一规则,忽视法院生效判决本身就可以产生抵押权灭失的效力。比如,有裁判认为,虽抵押合同经生效判决确认无效,但相应的抵押权登记尚未被注销,当事人持确认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不动产 抵押权 效力 规则 解释 406 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