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支持要素和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docx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支持要素和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支持要素和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一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颁布了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汇集来自六所师范院校的20余名教育领域专家组成标准核心研制工作组,采用“理论探讨+实证验证”多次迭代的方法产出了此研究成果,对于规范和引导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标准:标准出台的背景、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思路、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标准有效实施的建议方向与路径。期望对于教育技术、教师发展的专业研究者,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理解标准、实施标准起到指导作用。一、标准研制的背景教育信息化是
2、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对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信息化教学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川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质量,理应在职前阶段进行良好培养,以适
3、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回顾我国已有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发现其中面向师范生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1)从研究对象看,偏重职后教师研究,对职前教师一一师范生关注度远远不够;(2)从研究内容看,如涉及师范生,基本上直接聚焦的是培养策略,而对师范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很少涉及,目前尚无适用标准;(3)从研究依据看,往往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标准作为研究师范生相应能力的依据,忽略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区别。与在职教师相比,当代师范生有着明显的特质,包括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长背景3、信息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偏好、未入职者实践匮乏的现实,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可迁移体验不足等,
4、直接套用在职教师标准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研制面向师范生的专有标准,这对于规范和引导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一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项目,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共六所高校成立了核心研制工作组。核心工作组的成员由来自六校的20余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及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组成。标准研制前后历时两年。本文将通过对标准研制过程、研制原则、思路、理论依据、框架内容、实施建议的阐释,对该标准进行系统解读。二、标准研制的过程为了保障能力标准的科学性、
5、合理性与前瞻性,标准的研制过程经历了“模型初建一文献研究一能力标准初建一自评工具生成一试测及标准迭代一专家评审一再次修订完善”多个阶段。(一)模型初建课题组通过专家研讨法,确定研制原则,以中小学教师的能力标准为逻辑起点,综合考虑教育变革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步确定能力框架模型。(二)文献研究在对国内外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1世纪人才技能标准及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能力标准框架。(三)能力标准初建通过专家研讨法,不断完善与修订框架,并进一步形成了能力标准的初步内容。(四)自评工具生成以初步形成的能力标准为依据,开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自评工具4o测评工具开
6、发的过程经历了文献研究一测量模型构建一自评量表开发一量表及模型检验一修订完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经历数次迭代。(五)试测及标准迭代自评工具前后两轮面向六所师范院校(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41名师范生进行试测,并对1672名师范生进行了正测,三轮调研对象不重合。对于收集到的问卷,采用SPSS工具对数据展开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通过对自评工具有效性的验证,每次以自评工具的调研结果为依据修订标准。(六)专家评审及修订完善20余名标准研制组专家一直参与标准的修订工作。2017年12月,再邀请业内其他6位专家对标准进行评审验收,微
7、调后形成标准终稿。三、标准研制的原则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义为“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5。在该标准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服务于两大目的一一支持教师教学工作以及支持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由于教师已步入教学岗位,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描述时聚焦职业相关的情境,而师范生在技术视野、学科实践、学习诉求等多方面均与在职教师不同,因此,师范生的标准研制遵循了以下三条原则:(一)关注师范生的双重角色在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研究时,充分考虑师范生的双重
8、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1)学生角色:师范生首先是一名学生,其未来“教”的能力是可以部分从“学”的能力迁移而得的。因此,他们首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学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部分能力将成为其日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迁移至职业情境。(2)未来教师角色: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部分能力与在职教师能力要求相衔接,又有所区别。因此,根据师范生双重角色的特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包含两个层面一一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二)关注21世纪人才需求导向21世纪信息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师范生 信息化 教学 能力 标准 解读 支持 要素 关键 问题 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