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docx
《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8荷载效应效应组合本设计所应用到的用于承载力量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公式如下: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掌握的组合:S=Yggk*qYqqk+WKySWK式中S一结构构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巾、地、vl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附、ML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为第一可变荷载时取1。Sgk、SQk.SM一永久荷载、楼面荷载和风荷载效应标准值。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掌握的组合(依据建筑结构荷载法律规范GB5(XX)92001第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但2006版法律规范中取消了此注,即水、m荷我参与组合,当风荷载效应不大时也可忽视之。
2、):S=Sgk+WqYqSqk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S=YgSge+7劭SEW式中S一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俎一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SGE、SE7,一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标准组合)公式如下:S=SGK+WQSQK+SVVK8.1 掌握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8.1.1 构件的掌握截面框架梁的掌握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T截面。在支座截面处,一般产生最型弯矩JMmaJ和最大剪力(VmaX)(水平荷载作用下还有正弯矩产生,故也要留意组合可能消失的正弯矩);跨间截面则是最大正弯矩(+MUUJ作用处(也
3、要留意组合可能消失的负弯矩)O因此,IE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用梁端截面:+Mma.-fma.gw梁跨间截面:+Mmax由于内力分析的结果是轴线位置处的内力,而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位置应是柱边缘处,因此,在求该处的最不利内力时,应依据梁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出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即:M=M-Vb2V,=V-qb2式中一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标准值;V一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剪力标准值;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V与M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b一柱截面高度;夕一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依据框架结构的合理破坏形式,在梁端消失塑性钱是允许的;为了便于浇捣退凝土,也往往盼里F点处梁的钢筋放得少
4、此。因此,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一般均对换算到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进行调幅,即人为地削减梁端负弯矩,减小节点四周梁顶面的配筋量。设某框架梁AB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最大负弯矩分别为知.。、Mli0t梁跨中最大正弯矩为Me,则调幅后梁端弯矩可取:MA=BMM)MB=PMBo式中,夕为弯矩调幅系数。对于现浇框架,可取夕=0.80.9。梁端弯矩调幅后,在相应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必进增加,!防支座消失塑性较后,导致跨中截面承载力不足。fi常跨中弯矩乘以1.1L2的调整系斜。这时应核对静力平衡条件,即调幅后梁端弯矩M八、的平均值与跨中最大正弯矩Me之和应大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值(或1.05Mo)om
5、+mh1 2glMo必需指出,有关法律规范规定,弯矩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而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不参与调幅,因此,,矩调幅应在内力组合之前进行J同时规定,梁截面设计时所采纳的跨中正弯矩不应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之半,即Me20剪力不用进行调幅,内力组合时直接用来进行内力组合。1.1. 2框架梁的掌握截面内力换算及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弯矩塑性调幅(1)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掌握截面内力换算及弯矩调幅。计算过程见下表。表8.1计算竖向荷载各支座边缘截面的弯矩标准值及调幅后弯矩层数内力性质IMIkNmIVIZkNkNmb/mMkNmVlikNMkNm7左竖向恒载201.441822
6、6.770.55-151.39174.64-121.11右201.9918226.770.55-151.94-174.64-121.556左266.5201.524.50.55-211.09194.76-168.87右278.76211.1724.50.55-220.69-204.43-176.555左222.43176.8526.280.55-173.80169.62-139.04右212.33161.0726.280.55-168.04-153.84-134.434左215.97176.8526.280.55-167.34169.62-133.87右206.4161.0726.280.5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载 效应 地震 作用 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