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与水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循环与水资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4.5水循环与水资源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矩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2 .教材说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前几节
2、介绍了6种物态变化,而木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旧教材没有这局部内容,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
3、的“全球变温”相照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开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开展观。本节教学重点: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3 .教学建议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可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关于课的引入,教师可
4、以先吟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提出: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肯定会有一番争论,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根底上,最后会逐渐达成共识,即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的。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辽阔的大海,飘荡的白云,皑皑的雪山,奔腾的江河;同时配以画外音: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做一个“空中生水”的小实验:事先用冰箱的冷冻室冷冻一瓶易拉罐(里面最好结冰),上课时把刚从冰箱取出不久的易拉罐展示给学生,用枯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
5、学生观察到罐的外壁又出现了水珠。启发学生思考:外壁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学生的答复引入:自然界中也存在类似的水循环的过程。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材通过图4-38及相关文字,说明地球上水循环的大体过程,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后,答复以下问题:地球上的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层的?(江海湖泊中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大气中的水又通过什么途径回到地球?(大气中的水蒸通过降水又回到地球。)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地球上有直有水,无水的地方一直无水;淡水资源会逐渐枯竭等。)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初步
6、理清地球上的水循环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气冷却后,水的地方一程,并可从水循环的过讨论后,可用图4.5/的形式小结,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程。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关于“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图439图4-45及相关文字说明,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明确这些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让学生阅读后完成以下练习: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后,遇冷时,有的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穿
7、插如下小实验,帮助学生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并增加学习的兴趣。实验1:人造雾和雨如图4.52所示,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枯燥的蒸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些冰块。请学生观察并思考:(1)瓶口内出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瓶口内出现了“白雾”,这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又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2)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蒸发皿的现了水珠,这也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3)蒸发皿中的冰块发生了什么现象?(冰块逐渐熔化。)(4)与实验现象相类似的自然现象有哪些?(雾、雨、露。)实验2:制造云雾器材:一只大铁筒,一只小铁筒,冰或雪、食盐实验步骤:(1)制造
8、小冰箱。在一只大铁筒里,放一只小铁筒,筒底下及周围按3:1配料放许多冰块(或雪)和食盐,如图3所示。(2)小铁筒内空气很快冷却,对着小铁筒哈一口气,筒内就出云雾在飘动。用手电筒照一下,这些云雾就清楚地显现出来。解释:在大筒与小筒间放入3:J的冰块和食盐,因冰块吸热使体的温度很低,向小筒内哈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发皿盖朦胧的底部出并在小铁现淡淡的图小筒内气形成小水滴悬浮在小筒内。水是珍贵的资源可结合上面介绍的“水循环”引入: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那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引发学生争论,说出各自的理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有感可发,同时培养学生
9、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前可布置学生上网浏览、到图书馆查阅,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根底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列举产生水资源危机的种种原因,如:(1)地球上的水97.2%是海洋咸水,人类实际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0.03%;(2)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3)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污染,加剧水资源的短缺;(4)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5)富营养化引发“赤潮”教学时,还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破坏水资源会带给人类哪些危害?加深对水资源的认识。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认识破坏水资源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通过以上教学,
10、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但是我们身边的水浪费和污染情况却很严重,让学生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中来。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这局部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阅读。在阅读的根底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应如何节约用水。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还可指导学生课后对学校的用水情况作一个调查:了解学校每月用多少水?指出哪地方有浪费水的现象,设计一些有利于节水的方案,向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并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建议书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呼吁全体师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4 .教学评价课堂测评1
11、 .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A.雨B.露C.霜D.冰2 .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不可能是以下哪-种?()A.自然蒸发B.无节制的引流灌溉C.土地沙化D.过度放牧3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到处都是水,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上水的0.03%,所以要保护水资源C.保护水资源,只要减少污染就行了D.只要节约用水,就能保护好水资源4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品,形成千姿白态的云。5 .春
12、秋季节,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地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a.请根据 环过程。b.我国 保护水资源是 活和生产实 源的具体措施参考6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4所示。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循是严重缺水国家,合理利用和每个公民的责任。请你结合生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要求写出两条)。答案】1. C2. A3. B4. 液化凝华5. 液化6. a.太阳照射使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在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品下落。b.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采用滴灌或喷灌,节约用水,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等。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节
13、约用水,防止水污染,防止水土流失等。“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1 .(BS)2 .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水资源的科普小论文,并在班里组织交流。3 .云、雨、露、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霜、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四、课程资源1 .温度计的开展围的不同, 电偶温度的。他的第 所示。使用 水面就会 计,受外界过来,把液 的温度计, 在温度计物质,制造 冰混合时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现在人们使用的温度计种类繁多,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642)于1593年创造
14、一只温度计是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如图1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上下。这种温度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测量误差大。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根底上反复改良,如把玻璃管倒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拟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的雏形。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了更精确的温度计。他观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
15、最后把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TF,为32年,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呼,用F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计。他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他反复实践发现,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之间,其体积的膨胀是从1000个体积单位增大到1080个体积单位。因此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制成后又经过30多年,瑞典人摄尔修斯于1742年改良了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把水的冰点定为100度。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把两个温度点的数值又倒过来,就成了现在的百分温度,即摄氏温度,用。C表示。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F=95C+32,或。C=59(oF-32)o现在英、美国家多用华氏温度,德国多用列氏温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农业生产中,以及我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那么多用摄氏温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需要,测温技术也不断地改良和提高。由于测温范围越来越广,根据不同的要求,又制造出不同需要的测温仪器。下面介绍几种。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