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丢失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本丢失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标本丢失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举例1 .患者一般情况:患者,女性,56岁。诊断: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主因肝硬化15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100Oml,由急诊平车收入院。护理查体:患者意识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活动能力差,体温36.0C,脉搏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60mmHg,既往有乙肝病史。医嘱:一级护理,禁食,报病重,自理能力评分45分,跌倒/坠床评分7分,加强巡视。2 .事件发生经过:患者入院后,遵医嘱立即给予甲级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口服凝血酶粉两小时1次,醋酸奥曲肽持续24小时静点,抽血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氨
2、、血型及交叉配血。抽血完毕,由护士将血型及交叉配血标本送往血库检验及配血,其他标本护士打电话请外送人员取血送检。外送人员到达时,护士正在抢救,故没有当面核对、签字。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后,医生查看检验结果,没有收到血氨结果报告,打电话到检验科查询,称并未收到血氨标本,护士再次打电话与外送人员核实,未找到血氨标本,为防止患者消化道出血后继发肝性脑病,遵医嘱再次给予患者抽血。家属鉴于医护人员抢救患者不予追究,但希望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护士立即报告护士长,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逐级上报护理部,制定并落实相应整改措施。3 .本案例原因分析(1)患者病情危重,现场护士一名参与抢救,一名前往血库配血,护理
3、人员不足,致使标本没有当面与外送人员进行交接,造成标本丢失。(2)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尤其是进行抢救时工作环节存有漏洞,整体护理缺乏连续性。(3)外送人员不具备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未经过工作流程及风险防范知识培训,对留取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与护士交接直接将标本取走。应急处理流程标本丢失f了解丢失标本的内容f查找标本丢失的原因和环节,寻找标本f确认标本无法找到f通知医生,报告护士长一遵医嘱再次留取血、尿、便标本一二人查对后与外送人员当面交接、签字一认真交接班f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一分析标本丢失的原因和可能丢失的环节-f制定有效防范措施,进行整改。原因分析1.护理人员因素
4、(1)护士对标本丢失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致使部分护士对标本丢失不重视,尤其是手术标本(被盐水纱布包裹)以及一些细小标本(内镜标本)等容易丢失。护士预防标本丢失的积极性不高,防范标本丢失的流程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都是导致标本丢失的主要原因。(2)护士安全意识淡薄。护理人力资源有限,护士连续工作时间长,倒班次数多,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注意力不能相对集中,对标本丢失的潜在风险缺乏警惕性,标本交接移送过程不仔细,欠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2 .外送人员因素医院招聘的外送人员并非医学专业人员,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培训难度大,流动性强,缺乏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发生
5、工作疏漏。在标本的交接以及移送过程中目的性不强,容易造成标本丢失。3 .科室因素标本在检验科、病理科发生丢失。防范措施1 .提高护士对标本丢失的认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连续识别和归类。提高护士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可以识别安全隐患,将护理安全事件消灭于萌芽状态。2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护理队伍年轻化、流动性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验不足等,导致工作主动性较差,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缺乏“查缺补漏”的能力。应加强对护士专业理论知识培训I,使之掌握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移送流程,认真执行与外送人员的交接、登记制度C。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标本丢失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是造成各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隐患,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已经发生的标本丢失事件,详细了解标本丢失的原因和可能丢失的环节,分析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共同寻找对策,提出防范、整改措施。4 .加强与各部门沟通,保障护理安全与检验科、病理科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合作,不断优化与外送人员、检验科、病理科的标本交接制度,建立标本交接登记本,实行外送人员和护士当面交接后双签名以及外送人员与检验科、病理科的交接登记、签名,杜绝标本丢失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