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S?立德树人的,J学!德与蹄蜉实践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教育应是教育体系的开端与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本质回归。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意志展现出极强的可塑性,加强道德与法治引导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学生获取法治知识,提升道德品质的主战场,理应肩负起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体悟课堂。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立德树人理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对加快教学模式转
2、型,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具有推动意义。具体而言,第一,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突出了德育的重要教育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置于课堂教学的首位,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优势,加快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第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效冲击了传统课堂组织模式,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随着素质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渐回归,摆脱了说教式引导,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促进道德品质
3、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呈现低效现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观念余温尚存的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倾向于智育,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远远高于思想品质培养,德育价值受到限制。在此教学理念的作用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浓重的说教意味,并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造成冲击。导致小学生仅仅将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知识性课程,通过知识点的死记
4、硬背完成学习任务,欠缺深层次的认知与感悟,而对日常思想与行为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第二,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小学生正值感性思维的高峰时期,很容易引发思想认同,这为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并未围绕学生的成长特性组织课堂活动,而是以教师视角采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师生知识传递与接受的落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教师领会立德树人教育精神,探索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极具必要性。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注重学情分析,拉近师生关系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载体,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是不能通过分数进行量
5、化,更加强调情感的维系与思想的引领。高效课堂的组织构建需要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引发学生的内心认同感。以“校园生活真快乐”教学为例,对刚刚步入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知识渊博、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是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小学生活,体会校园生活快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秉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进行严谨的学情分析。可以采取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家长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对学生基本情况建立清楚的认知。通过学情分析为后续的教学引导方向提供参考,促使教师的教学直抵学生内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其次,在教学
6、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进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最后,教师做到严于律己,丰富学识素养,规范自身行为,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实施,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奠定基础。(二)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育人视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遵循生活教育理论,挖掘生活素材,转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感悟道德真谛,提升道德品质。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唤醒生活、分享生活、分析生活
7、以及反思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理解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首先,教师向学生播放关于社会生活真实场景的相关课件资料,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缩小学生认知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其次,在生活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是遵守社会规则的正面行为,也可以是扰乱社会公德秩序的不良行为,还可以是对公共生活的理解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绪的目的。再次,教师根据学生所分享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针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后果展开分析、探讨,以鲜活的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归纳与总结
8、,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知识视角探讨如何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措施,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以生活素材作为讲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丰富育人视角与教育手段,使原本枯燥的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生动。(三)重视合作学习,深化思想认知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探究式课堂是加快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课堂快速融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课堂体验,深化学生思想认知。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此单元以了解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良好品质为教学目标。随着环保教育的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树人 小学 道德 法治 教学 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