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论下的家、校、社育人新范式.docx
《协同论下的家、校、社育人新范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论下的家、校、社育人新范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协I武仑下的彖校.社育人新范式一、项目实施背景与起因(一)纵观一一新时代赋予学校共育的特定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的普及,“立德树人”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目标任务。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优势,推动形成合力,特别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家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成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家长共同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纵观人一生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教育力量对人的影响各有侧重。在人生初期,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地位。学生在家庭中逐渐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熟悉基本的社会规则,开始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理解世界和人群。随着学生入学,学校教育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
2、位。学校是家庭与社会的中间地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器。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承、技能与品德的培养。因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侧重点不同,发挥教育功能的领域也有差异。(二)横观新时代面临家校共育的各种瓶颈新时代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当下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学校与家庭需要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我们必须找出根源所在,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1 .共育理念存在偏差从数据统计和实际交往接触中不难发现,学生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以苏州大学教授为代表的高文凭家长群体中崇尚所谓的“快乐教育”,
3、奉行“静待花开”,却忽视了紧随其后的“默默奉献”;而以原大儒地段的本地弄堂居民为代表的家长群体中又觉得学生的学业、品德、安全都是教师的事情,学生有什么问题向教师求助就可以了,而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成长烦恼与心理变化等完全一无所知,往往将教育和抚养的重担推卸到祖辈身上,变成依靠几十年前的传统经验而行的隔代教育,其教育素养与能力未必能为学生成长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教育的重心一旦完全滑落至学校一侧,就会出现学校教育五天的效果在周末两天被抹杀一光的情况,而这正是教育复杂性与长期性特征的体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与联合,我们所预想的教育功效就会被彻底消除。2 .共育
4、渠道不够畅通家校共育涉及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家长群体文化层次不一,素质高低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也各不一样。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家长的年龄、工作、时间等特点,还要考虑到采用哪些方法来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开家长会、家校联系单等是传统形式的家校联系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信息,整体上是比较单一的。此外,学校方面也利用电话、网页、微信群、QQ群等方式建立了一些沟通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因为家长对这些渠道的利用仅仅限于获取简单的事务性信息,对孩子成长中问题的探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工作繁重,日常事务繁多,对这些渠道的运
5、用往往无暇顾及,更无法抽身对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由此,家校共育的理念没有得到科学树立,家校之间的合作也没有深度拓展,联系的紧密程度太低,导致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工作因为不了解,产生不理解,以致在配合度和满意度上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二、项目理念与实施路径(一)项目理念诠释协同学(Synergetics)源自哈肯教授的著作协同学(1977)。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将协同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
6、力量的协调和沟通以及解决教育力量之间的断裂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家庭与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新时代家庭与学校协同共育问题,有利于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优势,形成合力,拓宽思路,探索新举措,找寻问题的解决之道。(二)项目实施路径1 .创新共育机制,重塑育人理念(1)架构组织网络,奠定育人基础。将家校协同共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部署,专门成立家校协同共育项目领导组,由校长任总组长,全面负责;由分管副校长和校级家委会主任担任执行组长,组织协调工作;将德育处(携各班班主任)、教导处、总务处和三级(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
7、纳为成员。(2)完善管理机制,搭建育人平台。将家校协同共育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机制,成立“大成父母成长学院”,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邀请相关专家、资深教师、优秀家长代表组成讲师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协同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工作机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为更好地推动家校协同共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制度保障。(3)拓展交流渠道,达成育人共识。一年级新生家长学堂:新生尚未入学,家长已经提前半月开班学习。通过线上视频与线下教材学习相结合、集中讲解与自主学习相补充的形式,面向新生家长和祖辈进行系列培训活动。家长先学生一步适应小学生活后,才有信心帮助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适应新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同 育人 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