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docx
《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五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口试卷讲评课口其他课口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课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熟悉,同时为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因此本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者分析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己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2 .经历平行线判定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猜想、推理等活动,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说一说: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预设:(1)根据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用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为进一步探究平行线的判定做好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环节二:
3、知识探究解:能得出H/3.理由如下:VZ2=Z3(已知)Nl=N3(对顶角相等)Z1=Z2(等量代换) 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如果N2+N4=I8O。,能得出R/b吗?解:能得出R族理由如下: Z2+Z4=180o(已知)N1+N4=18O。(邻补角定义)Z1=Z2(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宜线平行)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言语:VZ2=Z3.ah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符号言语:VZ2+Z4=180o:.a/b探究: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常把它转化为己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这一节中,我们是怎样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你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或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给学生提供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操作、观察、思考、猜想、证明、归纳的基础上,探究出平行线判定的三种方法,并体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来表达。环节三:例题讲解教师活动31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两条直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5.2 平行线 判定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