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docx
《关于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摘要: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与已知文本产生关联,在相关文化网络中发生联想,从而使其与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对诗歌的解读也是如此,首先读者在同一语言中,然后在跨语言、跨文化的层面寻找互文关系。比较汉语诗词,发现其与英文诗歌传统虽有所不同,但在题材甚至是语言表现形式上,两者之间却多有相似之处。通过英汉诗歌跨文化互文性的欣赏和解读,读者不但可以体会译诗的奇妙,还可以让心灵在英汉诗歌共通的审美意境之中自由驰骋。关键词:诗歌;跨文化;互文性(一)诗歌之美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诗人的主观创造,更是读者的意念、感受和联想共同作用的产物。诗歌文本一经出现,就完全或部分地取决于读
2、者的创造性解读,通过文本所触发的读者的认知图式和前文本框架,在多文本互文的运作过程中产生切身体验和审美感受。对每一首诗歌,读者必然会在自己已知的文本中搜寻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和形式,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做出合理而特有的解读。这种互文性操作可以是同一语言内的,也可以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当然首先是同一语言内的。但对于英语诗歌来说,汉语读者必定会将某些异域文化的东西纳入到本民族的文化框架中,做出具有调适性特征的解读和赏析。这种互文性解读可以从对以下几个诗人诗歌的阅读和分析中得到证明。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堪称英国文学史上诗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以其与柯勒律治合著并于1798年出版的诗集抒
3、情歌谣集开启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时代,并与柯勒律治、骚塞并称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简洁和纯粹的语言很多都表现出诗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细致传神地描写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湖泊、江河、草地、森林、天空、云彩等。18他的诗作如我像云一样孤独地漂泊和孤独的刈麦女可谓英国诗歌的经典和绝唱,对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的盛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连他的一首短诗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也给人无限的跨文化诗歌联想,使人惊叹于英汉诗歌相似的审美情趣和可以共享的诗歌意境。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只有短短的三个诗节,用同样简洁而纯粹的语言,把一位花儿似美丽却孤单的女子形象简洁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她的美似乎不是那么短暂的一
4、瞬在天空中如流星般划过,而在诗人的心理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爱恋和倾慕,从而使人浮想联翩、情绪荡漾。第一诗节用直述的手法描述姑娘的人生际遇:由于不被人赏识而处于孤独之中;第二诗节以类比的手法,把生长在旷野中的娇艳而孤独的紫罗兰与“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的美丽的姑娘相比较,更加凸显出姑娘的凄美人生;第三个诗节用了对比的手法,叙述了姑娘生前和死后给人带来的影响:生前不被人看重,死后才使人感到犹如失去珍宝一样的痛楚,但悔之晚矣!这只是诗人的感慨万端?实际上,每个人读到此处便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目中的那位或真实或想象的才子佳人,禁不住潸然泪下,难于释怀。从诗歌结构来说,这首英诗的结构与汉语诗歌的结构
5、略有不同。汉语诗歌多采用比兴的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J“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J也就是说,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在诗经、离骚中都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即所谓“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中国第一部长诗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以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为例,“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即为起兴,表现出延安在诗人心中如母亲般
6、的崇高地位,因此诗人才会有对延安故地的无限向往之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比兴结构的诗歌虽有不同,但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诗歌开头首先引出人物并描述其所处的境况,其次将人物的境况与自然中的事物进行隐喻性或象征性的描写,也是英汉读者大体相同的认知心理。在英诗的解读过程中,不妨将原诗结构加以调整,使其适合汉语读者的传统诗歌阅读习惯,就能更好地触发汉语读者的认知框架。我们不妨将汉译诗歌的第二诗节前移,并将其中的语词稍加修改,这样会让汉语读者读起来思路顺畅,使译诗也更加流畅、连贯,更能给人美的感受。试看改译(根据黄杲折译文):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满青苔的石
7、旁!美得像颗星星忽闪忽闪一一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一位多吾河畔出生的姑娘,居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她娇媚迷人却无人赞赏,更无人把她深深地爱恋。英诗中描述的是一位姑娘的孤独和凄凉哀怨的处境,姑娘就像长在深山旷野中的紫罗兰,只能开在长青苔的石旁,与汉语读者所熟知的“长在深山无人识”的意境、寓意恰好吻合。(二)即使是那些为世人所经常视而不见的普通的乡村景象,普通的生活场景,普通的生命迹象,在中外诗人的笔下也得到了升华,引发人无限的情愫。英国十八世纪“墓园派”诗人托马斯格雷(1716-1771)的墓园挽歌的开头是这样的: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8、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卞之琳译,下同)平静的乡村,爬满常春藤的塔寺,天将黑,四周萧瑟苍凉,月亮慢慢地升起,牧人赶着羊群,羊群蜿蜒入村,农人劳作一天后迈着疲惫地步履回家,这又是另外一种人生的际遇的写照,其意境和气势颇与中国古典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几首诗,都用沉静哀怨的语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者直接对大自然的景物进行描述,或者通过对比来反映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格雷的墓园挽歌中所描写的那些一文不名的乡村老叟和妇人,尽管可能有弥尔顿的才华,有英雄的禀赋,但由于缺少后天的机遇和培养,天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诗歌 文化 互文性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