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的两个案例-TwoCasesofLuXun'sAgreementwithGermanIdeologyandCulture.docx
《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的两个案例-TwoCasesofLuXun'sAgreementwithGermanIdeologyandCultur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的两个案例-TwoCasesofLuXun'sAgreementwithGermanIdeologyandCulture.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的两个案例TwoCasesofLuXun,SAgreementwithGermanIdeologyandCulture作者:张钊贻作者简介:张钊贻,曾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原文出处:汉语言文学研究(开封)2018年第20183期第89-94页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两个比较少研究者注意的案例,显示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契合。第一个案例是约翰内斯舍尔,鲁迅读过他的著作,所以鲁迅跟他有“事实联系”;另一案例是威廉冯洪堡特,目前尚未发现鲁迅接触过他的著作,未发现他们有任何“事实联系”。这两个案
2、例进一步展示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的两个要点,其一是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其二是以文学、文化介入社会政治,实质上是“反政治”即“反现代性”的问题。这两点都是现代德意志思想文化比较突出的特点,也是鲁迅与其他德意志思想文化契合案例诸如尼采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特点。鲁迅跟德意志思想文化这些特点的契合,有个人原因,有政治环境的制约,也有历史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9年Ol期关键词:鲁迅/舍尔/洪堡特/国民性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契合”是个大题目,案例很多,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是其中的热门之一,在中国有不少研究成果。笔者过去专注于另一个个案的比较研究,即“
3、鲁迅与尼采的问题。通过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笔者注意到他们共同性的两点,其一是对“国民性”的关注,其二是以文化介入社会政治,实质上是“反政治即反现代性”的问题。这两点都是现代德意志思想文化比较突出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另外两个案例进一步说明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上述两个特点的契合。第一个案例是约翰内斯舍尔(JohannesScherr,1817-1886),鲁迅跟他有“事实联系(rapportdefait),即鲁迅接触过这位德意志思想家的作品;另一案例是威廉冯洪堡特(WilhHmvonHumboldt,1767-1835),目前尚未发现鲁迅跟他有任何事实联系”。鲁迅与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契合(aff
4、inity),笔者认为有多个层次的原因: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有思想逻辑发展的原因,也有个人价值取向的原因,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兼备,以契合译affinity似乎失去了后者所包含的主观内在的动因。科学领域对affinity的常见译法中有亲和性,有人把这个译法引进到比较文学领域,点出影响接受者的内在主观因素,笔者觉得非常恰当,因此,本文也采用这个词语去说明鲁迅对德意志思想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一、约翰内斯舍尔约翰内斯舍尔出生于今德国境内,大学期间学的是哲学和历史。舍尔算得上很多产,出版了好几部关于世界(比较)文学和德国风俗与文学的著作,也写过几部小说。1843年他去了斯图加特,投身政治活动。1848年当选
5、为符腾堡(Wijrttemberg)的议院议员,并成为南德意志民主党领袖。1848年德意志民主革命失败后,流亡瑞士。鲁迅藏书中有舍尔的世界文学图史(IllUStrierteGeschichtederWeltliteratur),据熊鹰研究,此书即舍尔(熊鹰采用周作人的译名,作谢来耳)文学通史(AllgemeineGeschichtederLiterature,1848)第10版的纪念版。舍尔的文学通史对鲁迅帮助很大,通过舍尔的文学通史,鲁迅接触并了解到弱小民族文学,把弱小民族文学”介绍到中国。熊鹰还注意到,弱小民族文学在英语世界介绍得少,在德语世界介绍得多。但熊鹰试图用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空间
6、(literarySPaCe)的概念来解释,对笔者而言却不是很清楚。本文无意也无力对英语和德语世界当时介绍世界文学情况的差异做出解释并寻求答案,但动辄喜欢包罗世界、涵盖古今,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雌,似乎也是德意志学术的一个特点。不过,笔者注意的是舍尔跟鲁迅另一方面的亲和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德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欧洲这场革命标志着新兴的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尽管这时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及法国大革命时的进步,尤其是德语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原来就相对落后,但从性质上看,这场革命主要还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权的民主革命,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从现代化进程看,1848年革命在欧
7、洲普遍带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目标,就是摆脱封建领主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追求一个以某一语言或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德语世界各邦也不例外。革命前后的德意志思潮,是以自由民族主义(或民族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而建立“民族国家则是这个思潮的重点之一。舍尔作为支持并参与1848年德意志革命而并非支持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活动家,于革命失败后流亡瑞士,其政治理念属于自由民族主义中的改革派,大概是没有悬念的。当然,历史是复杂的,即使有一个思想和政治的主流,这个主流内外其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势力和意见。由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德国自由民族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逐渐变成了纳粹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德意志 思想 文化 契合 两个 案例 TwoCasesofLuXun sAgreementwithGermanIdeologyandCulture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5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