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美人图与雍正粉彩瓷仕女图像的比较研究——以雍正外销粉彩瓷仕女婴戏盘为例.docx
《雍正十二美人图与雍正粉彩瓷仕女图像的比较研究——以雍正外销粉彩瓷仕女婴戏盘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雍正十二美人图与雍正粉彩瓷仕女图像的比较研究——以雍正外销粉彩瓷仕女婴戏盘为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雍正十=三三与雍IE斛三*图像的比较研究-u三的悻解辍仕媛戏盘为例雍正十二美人图的创作时间,正是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12-1721)1,虽然十二美人图没有画者署名,也找不到相关作者记录,但是从画面布局的章法、线条设色的讲究和题诗行文的谨严等方面看,都应该出自宫廷画师之手。“仕女婴戏”系列粉彩瓷盘的成瓷时间是雍正年间1730年左右。康熙时期瓷器上人物故事类题材较多,描绘仕女类题材的有麻姑献寿、西厢记中的莺莺与张生、玉簪记中的陈娇莲与潘必正、二乔并读和耕织图中的仕女形象等。这些仕女形象大多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版画等艺术形式。雍正时期,由于“文字狱”的关系,在
2、官窑粉彩瓷器中,人物题材极少,以花卉题材最多。但是在民窑中,人物题材还是一个较大的类别,特别是在外销瓷中出现了一部分民窑精品。除去上述所说的题材内容外,还有一类就是以“雍正十二美人图”为摹本的仕女婴戏系列题材。这类题材的粉彩瓷在外销贸易中很特别。首先,工艺上是民窑中最顶尖的。这类外销粉彩瓷器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有“蛋壳瓷”之称。大部分瓷盘的外壁、内壁施白釉,内饰粉彩;少量为外壁施胭脂水,内壁施白釉并且用粉彩绘制画面加以装饰,这一类市场收藏价格会更高。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以及专门从事中国外销瓷收藏的“COHEN&COHEN”机构都收藏了此类题材的瓷盘。其次,它是宫廷院画
3、题材在陶瓷媒介上的创新性转化。技艺精湛的陶工们用陶瓷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去诠释这一宫廷题材。再次,这类代表着中国宫廷文化的瓷盘通过贸易流向欧洲,也影响了欧洲的画面版式设计。一、表情神态(一)头像的角度查阅雍正外销粉彩仕女婴戏瓷盘中的美人头像,我们可以看出瓷盘中的大部分美人头像只从两个角度去绘制:一是四分之三侧脸;另一个是全侧脸,方向或左或右,如图1。笔者通过对比图2“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美人头像,两者的头像角度相当吻合。中国的肖像画从元代开始就逐渐形成独立的画种,著名的元代肖像画家王绎还留下了著作写像秘诀。到了明代,无论是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都有不少肖像画创作,基于肖像画的独立
4、发展,一些名家还创立了流派,比如曾鲸及其“波臣画派:这时期的肖像绘画风格已经受到西洋画的影响,注重没骨,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一套明人十二肖像册。十二人里大部分人采用的是正面角度绘画。既然明代的肖像画就己经这么细致逼真,那么为什么在十二美人图里没有一张是用正面角度去绘制的呢?杨新先生在其论文中就阐述了“这十二幅美人图画的其实是一个人,画师采用四分之三侧面写生,正反两面交叉使用,使之大体能够统一,但一到正侧面就难为画师了,好像她被游离出来了。2”(如图1)笔者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正面写像过于端正、严肃,难以展现女子柔美姿态,画面中女子或坐或立,头微低前倾,“柳叶眉尖带感
5、痕”“细编欲展又凝思”。(二)五官及脸部设色图2Fig.2对比瓷盘和画作的美人头像,可以看出当时的美人标准为鸭蛋脸,丹凤眼,细眉高挑,悬胆鼻,溜肩,细腰,一副柔人之姿。而这一美人标准大概也是雍正本人所下的定义,胤稹文集,卷二十六有美人展书图中就作:“丹唇皓齿瘦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持表对菊”图中又作“柳叶眉尖带感痕,倚班懒理鬓如云。”无论是画中还是瓷盘中的女子神态静谧,亦忧亦思亦盼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细看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美人的脸部、手部等裸露皮肤的线条并非墨线,而是用赭石、胭脂、朱碟、土红等色调和代之,而且这时的画法已经形成了“面”的概念,也就是说线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染
6、色糅为一体形成“面”。描一条鹅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在脸部设色上,也是借鉴了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融合了中国绘画自身的审美传统,在表现美人的面部和五官时,使用颜色的浓淡分出明暗凹凸效果,使面部显得柔和秀润,然而画面仍然有中国画的传统审美特点。对比外销瓷“粉彩仕女婴戏瓷盘”中人物的脸庞、手部等裸露皮肤的线条,有三种勾线方法:一是用珠明料勾勒黑色轮廓线。从康熙年间的五彩瓷开始就用珠明料勾勒人的面目,这种勾线方式在外销五彩瓷和粉彩瓷上都有体现。但到了雍正时期这种珠明料的勾线比较少。匐雅就提到过“康熙彩画。钩勒面目。亦用蓝笔。久而弥彰3。”这里的“蓝笔”指的
7、应该就是“珠明料工据文献记载,康熙年间,釉上黑彩用钻料和灰釉配制而成。具体配比是:由三盎司钻料和七盎司普通灰釉配成。按照画面对色彩的深度要求调剂这两种成分4。这种钻料也是青花的色料,是青花的重要配方之一。它在釉下经高温还原气氛(1310oC-1330)烧成后呈现蓝色,在釉上经低温(760-800)烘烤后因熔点不够而烧不熟,呈现灰褐色,手摸即掉,无任何附着力,所以又称之为“生料”。因此在烧成前要覆盖一层透明的水料或者“雪白”料,防止其脱落。二是用矶红勾勒面目、肤色。陈浏在匐雅中所述“康熙彩画。钩勒面目。亦用蓝笔。久而弥彰。雍正易以淡颁。于画理则甚合矣。”康熙后期五彩人物的面目就出现了用机红勾线,
8、到雍正时期的粉彩人物的面目延续了用帆红勾线,这种勾线方式在雍正官窑器上也有所体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的一件雍正官窑粉彩人鹿纹梅瓶,如图3-a。三是用矶红调和珠明料勾勒面目及肤色。此种勾线方式在雍正外销瓷粉彩人物中比较常见,甚至出现在雍正外销瓷精品上,如雍正外销粉彩瓷仕女婴戏盘。雍正时期,粉彩人物的面目施彩,仕女的两颊会施淡淡的胭脂红,勾勒面目线条用的是红里泛黑的色料。如果不看瓷器原物是很难辨别出勾线的颜色,因为它介于黑色和红色中间,更像行话中所称的“麻色”。这种颜色的勾线有的还用在衣纹和边饰上,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颜色粉嫩,柔和,不似康熙五彩瓷的颜色硬朗、明快。如图3-b二、造型服饰(一)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雍正 十二 美人 粉彩 仕女 图像 比较 研究 外销 婴戏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