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晚年诗歌中的佛学思想.docx
《钱谦益晚年诗歌中的佛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谦益晚年诗歌中的佛学思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钱谦益晚年靛中的佛学思想对于整个清代文学而言,清初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辉煌的阶段。风云巨变,时代更替,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与诗歌。清史稿文苑传在列举清代文学成就时,把钱谦益置于首位,说他“以诗文雄于时,足负起衰之责”。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列朝诗集、杜诗笺注等。钱谦益在明末之时就是文坛魁首,晚年降清后声名不佳,但对清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朱则杰在清诗史中称赞钱谦益“明诗总结、清诗开山”,评价不可谓不高。钱谦益的诗歌深受佛学影响,晚年时期尤盛,在这些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佛学的影子。一
2、、人生悲苦观长部大般涅槃经:“因为未通晓、证悟四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何谓四圣谛?一者苦圣谛,二者苦集圣谛,三者苦灭圣谛,四者苦灭道迹圣谛。”在佛家典籍中苦、集、灭、道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佛家把“苦”放在人生第一位,“苦”是人生的本义,“有生皆苦”,佛教的这种苦观对于经历过朝代更替、看到过人生疾苦而又降清的钱谦益而言,无疑能引起他极大的共鸣。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法苑珠林八苦部说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佛家的苦观影响
3、了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钱谦益的晚年诗歌中常常会流露出这种“苦观:首先是“老苦”,人生八苦中“二日老苦,老年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吾道非与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十一月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感恩述事)钱谦益对身体的日趋衰老有着独特的感受,在未降清时,尚可以用一种达观而又不失调侃的语气娓娓道来。降清后,钱谦益对此就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抛残短发身方老,著尽枯棋局始知。”“耳病双聋眼又昏,肉消分半不堪扪。”“病多难诉乳山翁,不但双荷睹赛聋。”(病榻消寒杂咏)在这里用一种残酷的语言直面肉体的衰老,诗中充满了浓郁而又悲伤的情怀。“衰老不堪床下卧,为君西笑向天涯。”(寄赠下邳李条
4、侯二首)“十亩之间一老民,衰迟自分百年身。”(岁暮杂怀八首)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生命本体的变化,诗人身体的变化又带来一种心灵上的独特感悟。“感今伤昔心悄然,白头老客和泪眠。”(放歌行为绛堂主人姚文初作)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老苦”的感受也愈加清晰。其次是“病苦”,大涅盘经第十二:“三日病苦,疾病之痛苦也”。佛说八师经里说:“念人衰老时,百病同时生。”可见衰老和病痛相伴而行。钱谦益晚年在注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时曾有段自述,“七年之中,疾病侵寻,祸患煎逼,僦居促数,行旅喧啜,无一日不奉经与俱。细雨孤舟,朔风短蔡,晓窗鸡语,秋户虫吟。暗烛汇笔,残膏渍纸,细书饮格,夹注差行。每
5、至目轮火爆,肩髀石压,气息交缀,仅而就寝。盖残年老眼,著述之艰难若此。”可以看出,晚年时的钱谦益确实年老体弱,患有多种疾病,在诗中多有体现。“冒絮支床老病身,闭门消煞二分春。”(送人还白门)“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病苦”给钱谦益带了极大的痛楚,但诗人却又避无可避,只好在诗中自嘲“方干莫漫轻三拜,老病吾愁再拜难”(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o最后是“心苦”,“八日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这种苦也是钱谦益选择逃禅的主要原因。钱谦益背明降清,晚节不保,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齿。一失足成千古恨,钱
6、谦益自身也因降清而悔恨不已,诗歌成为他自赎的最好途径。钱谦益的诗中充满了苦恨,可又没有慷慨赴死的勇气。他有本诗集苦海集,以“苦”为题,可见诗人对人生的“苦”自有一番独特感悟。清,凌凤翔有学集序说“每思报国,惟以文章。”钱谦益在诗中反复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乌集长干多截泪,鸡啼后夜五更心”(乙未小至日宿白塔寺,与介立师兄夜话。辛卯秋憩友苍石门院,扣问八识规矩,屈指又五年矣,感而有作二首)。“残生犹在讶经过,执手只应唤奈何。近日理头梳齿少,频年洗面泪痕多。神争六博其如我。天醉投壶且任他。叹息题诗垂白后,重将老眼向关河。”(次韵茂之戊子秋重晤有感之作)钱谦益在这首诗中悲叹明朝的覆灭,感叹自己的身世以
7、及沉痛悔恨的内心,在后秋兴之十二中发出了“苦恨孤臣一死迟”的呐喊。二、人生的空虚梦幻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都嘉宾奉法要:“一切万有终归于无,谓之为空。”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一切皆空”,“空”是涵盖世界人生最普遍的最高概念。本体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藉由外在假相呈现,感情必须借由外在客体引起,而这些风月之情亦是融入客体的世界中。世间万物的“空”要借助“幻”来表现,所以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维摩诘所说经也说
8、:“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事物(经验世界)毕竟非真存在,意即是幻,而幻就是空。钱谦益深受佛家苦观的影响,晚年逃禅,想借佛义来修心解脱。在他的晚年诗歌中,充满了佛家的空幻思想。钱谦益晚年的诗歌中“空”字频频出现,代表了诗人佛家思想的空幻感。“庭叶喻身知幻少,窗禽说法苦空多。”(柬陆兆登二兄问疾)幻和空在这里相对。碧云寺曾写道:“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碣雕阑取次登。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禅灯。丰碑巨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佛学思想的人生虚幻、空无的哀伤贯穿在全诗始终,“碧海红尘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钱谦益 晚年 诗歌 中的 佛学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