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AReflectionontheDebateabout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docx
《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AReflectionontheDebateabout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AReflectionontheDebateabout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AReflectionontheDebateabout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作者:赵炎秋作者简介:赵炎秋(1953-),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1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8页内容提要: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容易判定的;而就其所牵涉到的文化、民族传统和语言内部的矛盾运动等方面看,其对错又不是截然分明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近现代白话文运动
2、和运动中的革新与守旧两派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Thedebateof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isanimportantcultureevent.Concerningthedevelopingdirectionofalanguage,therightandwronginthedebatecanbeeasilydecided;concerningtheculture,nationaltradition,andthecontradictioninthelanguageitinvolves,tojudgetherightandw
3、ronghassomedifficulties.Withthis,wecanhaveamorethoroughunderstandingtothemovementofvernacularChinese,thereformersandaswellastheconservativesofthemovementinmoderntimes.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2年04期关键词:文言/白话/传统文化CIaSSiCalChinese/VernaCUIarChineSe/traditionalCUItUre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03BZ
4、W004)中图分类号: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ooO-2529(2011)05-0113-06近现代文白之争的最终结果是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汉语书面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是必然的。但之所以在近现代发生,则又有它的特殊性。反思这一过程,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白话的“白”是说的意思,话指所说的话,总的来说,白话就是口头语言的意思。作为书面语言的白话文,是建立在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之上的。文言的意思则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从根源上说,文言也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这口语是先秦人的口语。文言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之后,其形式就固定下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变化,但
5、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体系等却没有大的改变。而口语的变化则快得多,在魏晋时期,就与先秦拉开了很长一段距离,到明清特别是近代,口语与文言几乎成了两个不同的表述系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民众,不仅无法使用文言,甚至连听懂文言都存在一定困难。言文的长期分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知识与文化很难进入下层人民的手中。这种现象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不满,他们要求进行文字改革,走言文合一的道路。实际上,明代中期李贽提出童心说,强调真情,就隐含了言文合一的思想。因为形式与内容是同一的。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想的是白话,自然也要用白话说出来。李贽的追随者,明代文人袁宏道自陈:”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
6、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之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他指出,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寿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及举汉书、汉史示人,毋论不能解,即解亦多不能竟,几使听者垂头,见者却步。(P184)明确肯定了白话对文言的优越性。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一诗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认为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正式提出了用白话写诗的主张。另一方面,在近代,文言阵营内部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了文言脱离民众、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试图在不改
7、变文言的基本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如林纾用一种经过改革了的富有表现力的文言文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种语言仍是文言,但尽量避免那种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重视形象,吸收外来语和民间语言。梁启超运用自创的新民体宣传民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林纾的翻译语言一样,新民体”也没有脱离文言的整体框架,但在句式、词汇方面比林纾的翻译体更接近日常口语。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文言的冲击。但是,黄遵宪等人的主张在当时并未能得到广泛的响应。林纾、梁启超等的文言革新也未能动摇文言的根基。这里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其一,在一种语言内部做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无法在根本上改变这种语言的性质。其二,也是更重要
8、的,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植根于它所产生、发展的文化之上,而文化又是与它所由产生的社会密切联系着的。文言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命运实际上是与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在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国人的信仰与尊敬的时候,要动摇文言的根基是不可能的。只有当传统文化遇到危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尊敬受到动摇甚至轰毁的时候,文言才可能失去其不可动摇的尊贵地位。这一时机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到来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弊病暴露无遗,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也自然受到怀疑与攻击,作为这种怀疑与攻击的结果之一,白话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及其 反思 AReflectionontheDebateaboutClassicalChineseandVernacularChineseinModernTimes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5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