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吴敬梓-WuJingziasaPo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人吴敬梓-WuJingziasaPoet.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诗人吴敬梓WuJingziasaPoet作者:朱万曙作者简介: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9年第20196期第38-47页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吴敬梓只是被定位为小说家,他留存的诗词作品也只是被当作研究其生平思想的材料。其实吴敬梓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是他由少年意气到自觉放弃科举考试乃至“功名富贵”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新发现的后新乐府六首是对唐代“新乐府”精神的继承。其诗词还有对亲情和友情的书写,对内心复杂的“家园”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感受,因而自有其文学价值。将小说家吴敬梓和诗人吴敬梓“贯通”研究,不仅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吴敬梓的文学创作,对其小说的理
2、解和把握也可以更为深入。儒林外史对文士可悲命运和处境的描写,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细腻揭示,对科举制的痛恨与无奈,对人物的臧否,对山水的白描式的审美书写,其实都可以与诗词作品“互文”对读。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9年10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吴敬梓一般被定位为小说家,这使大部分读者都以为,吴敬梓只写了小说儒林外史。如果吴敬梓活着,他一定很不乐意。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做诗比写小说更被人看重。和同时代的曹雪芹不同,吴敬梓留下了诗集文木山房集,这是他的幸运,也是后世读者的幸运。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诗词只是被用来作为研究吴敬梓生平思想的材料。但阅读吴敬梓的这些诗、词、赋,我们就不能不
3、认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吴敬梓不仅是小说家,也是T立诗人。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除了对原刻本中的诗、词、赋进行系年和细致校注外,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这是目前为止收录吴敬梓诗、词、赋、文最全的作品集,为我们认识作为诗人的吴敬梓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基础。本文即以此集之中吴敬梓的诗词作品为主要依据,尝试认识诗人吴敬梓。一、心路历程的记录和小说的虚构不同,诗歌是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尽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委婉含蓄,但通过诗歌,我们还是更容易把握诗人的精神世界。
4、吴敬梓的诗歌也是如此,他的现存诗作,在相当程度上展示了他的人生和心路历程。吴敬梓在少年时期就已经以诗言志,现存的观海一诗写道: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这首诗写大海的水天一色、潮声动地的景致以及临海的齐鲁大地风物,重要的是写出了少年多意气”的情怀。少年二字告诉了我们该诗写作的大致时间。其父吴霖起自康熙五十三年(1714)担任赣榆县教谕,吴敬梓从十四岁开始,也随着父亲在赣榆生活。戢榆县东临大海,北接齐鲁。因此,吴敬梓写作此诗完全有着生活依据。可以想象,少年吴敬梓坐在高阁之上,面朝大海,回望齐鲁,心中荡漾着和海涛一样的豪情,期待
5、着未来绚丽的人生。然而,吴敬梓的人生未能像观海渤B样有“意气”地展开。二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吴霖起先是丢官,然后去世。这期间,吴敬梓科举不顺利,妻子也抱病离世。一次次的打击,一重重的挫折,让他的心情难以轻松,这段时间他的诗作充满着忧愁和伤感。病夜见新月写道:一痕蟾光白昼残,空庭有人病未安。暮禽辞树疑曙色,影落文窗移琅讦。无聊尽日秋声聚,露重罗衣玉骨寒。欲攀仙桂问月姊,老兔深藏不死丹。仰天长啸夜气发,丝丝鬼雨逼雕栏。整篇诗作无一句轻松语,诗人以病名篇,白昼尽而言残,各种声音聚为秋声,露水让人连骨头都感到寒冷。病了就想到了死,可是哪里去寻找不死丹”呢?这个夜里的种种景象、所见所闻所感,让诗人感到了人
6、生的绝望。黑夜将人包围,甚至连雨丝都被感觉为“丝丝鬼雨紧逼而来,病体还在其次,人生的挫败、失意更是情何以堪?他只能“仰天长啸,将心中的痛苦吐泻出来。孔子曾经为人生描述了一个“公式,其中的三十而立往往被视为人生重要的节点。吴敬梓三十岁功名未就,而且遭遇诸多的不顺和挫折。雍正庚戌年(1730)的除夕之夜,他客居南京,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一气写下了八首词,总题为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这八首词既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人生历程,更道出了内心悲苦。三十年来,那得双眉暂时开(之一),这多少有些夸张,但却是悲苦情绪的弥漫之句。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之四),吴敬梓从康熙五十七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时年十八岁,二十
7、岁考中秀才,此后的科举之路可用他所说的落魄二字形容,而今已届而立之年,却仍然名在幽卜,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之七)。功名未就之外,他还经历了种种人生的不幸,哀哀吾父,九载乘箕天上去,父亲去世了;助劳慈母,野屋荒棺抛露久”(之五),母亲也去世了,还未下葬;闺中人逝,取冷中庭伤往事(之六),妻子也离他而去;奴逃仆散,孤影尚存渴睡汉”,因为族人夺家产,因为他不善治生,因为他生性豪迈,随手散财,所以家业衰败,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以至于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之三),而今是“金尽床头,*逢人面带羞(之二)。这是一个家人欢聚的除夕之夜,可是对于诗人吴敬梓来说,却是一个回顾人生、痛彻心扉的夜晚。
8、八首减字木兰花,字字句句都书写着带泪的过往岁月,每阕每篇都饱含着不堪承受的痛苦追忆。痛苦出诗人,痛苦才会有好诗。吴敬梓的这组词,在当时就引起了三位好友的共鸣,他的从兄吴繁、从表兄金渠、金两铭均写了很长的和作。长他五岁的吴繁的为敏轩三十初度作,回顾了他汝时十八随父宦,往来江淮北复南”的经历,夸赞了他何物少年志卓荤,涉猎群经诸史函”的志向和博学,以及“雄词博辩万人敌,我来一语俯首甘”的才华,最后安慰他“人生穷达安足计,有酒但饮毋多谈。长他二十岁的金渠知道他善弈,则在诗中劝他“长安闻道久似弈,胡不敲秤纵手谈,希望他像对弈一样看透人生和社会。金两铭的劝说是:人生穷达各有命,三十不遇胡足惭。这些和作,表
9、达了亲友们对吴敬梓出自内心的关心和理解,它们自当给处在极度痛苦之中的吴敬梓一些慰藉,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吴敬梓内心的伤感、孤独乃至绝望。他此后不久写的小桥旅夜仍日: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经历了庚戌除夕的痛苦煎熬之后,吴敬梓做出了一个对于他的人生极为重要的决定一移家金陵,并写了一篇长达2529字的移家赋。赋作从先祖起笔,一直说到自己移家金陵,洋洋洒洒,既怀旧,亦说新。石光电火,终于此灭。取富贵以何时,嗟韶年之转迫。”从这样的句子中不难体会到,吴敬梓此时虽然依旧有着对“富贵”的向往,却不得不认识到“韶年之转迫”的现实。富贵
10、功名或许还有希望,但年华似水,少年的意气”也逐渐在消磨。买陂塘写道:人间世,只有繁华易委。关情固自难已。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干时似淅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词中既欣然于在秦淮岸边的自由生活,同时也用世说新语中“矛头淅米剑头炊”的典故,表明任凭他人干时追求、自己愿意像阮籍、嵇康那样过自由任性的生活。尽管如此,移家金陵不久的吴敬梓并没有完全放弃功名。一年之后雍正十二年甲寅除夕,他做乳燕飞甲寅除夕:令节穷愁里,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滞。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自昨岁移居住此。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攻经史。捧卮酒,泪痕滓。家声科第从来
11、美。叹癫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数亩田园生计好,又把膏腴轻弃。应愧煞谷贻孙子。倘博将来推牛祭,总难酬罔极深恩矣。也略解,此时耻。甲寅除夕,吴敬梓的心情没有庚戌除夕那么恶劣,却依然沉重,一如风雪打窗、冰结秦淮的寒冷的夜。想到家声科第从来美”的身世,想到三十多岁自己还只是赚虚名、浪说攻经史”,想到将祖上留给自己的家产已经完全抛弃,想到自己现在生计穷愁、留滞他乡的日子,他的心中不免生出缕缕愧意。也因此,期望有那么一天,能够体面地告祭先人,能够略微洗刷今日的人生耻辱。移家金陵后的吴敬梓就这样既轻松又沉重地过了一年又一年。轻松,乃是因为离开了全椒,融入了有更多文友的南京朋友圈;沉重,乃是因为终究还是不甘
12、心放弃曾经的追求,也不愿意愧对先人。乾隆元年(1736),他三十六岁,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他并没有拒绝,而且参加了督院、抚院、学院的考试。但因为生病,没有赴京参加廷试。对这件事,吴敬梓只能感叹命运的拨弄。在丙辰除夕述怀一诗中,他回思一年事,栖栖为形役,更感叹人生和导意,万事皆想想。有如在罗网,无由振羽翩。从此以后,他彻底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兴趣。从随父Il榆时的“少年意气,到居住全椒期间遭遇人生种种后的痛苦,再到移家金陵后的矛盾和对科举功名的放弃,吴敬梓人生的经历和心灵的起伏,都在诗歌中有或详或略、或深或浅的书写。在他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上,他的诗歌都颤动着心灵的音符,有彷徨,有痛
13、苦,有嘶鸣,有沉重,也有暂时的松快和澄静。读吴敬梓的诗歌,其实是在读他个人的心灵史。二、新乐府”精神的继承吴敬梓友人严长明所辑八表停云录中有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发现者郑志良说:仔细研读这些诗歌,可以看到它们与儒林外史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原型之间有密切关系。这无疑是这些诗作的价值。从诗歌创作的视角审视,诗人吴敬梓继承了唐代元、白开创的“新乐府关注现实的精神,其标题就是后新乐府。吴敬梓还为这组诗写了小序:余向于甲子岁曾效唐李公垂作乐府新题六篇,以颂上元教谕吴蒙泉培源。盖以有道之世,休养生息,贤者兴焉,将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也。然耳目之间,近亦有不合于礼义者,因更为后新乐府。其中有美有刺,非敢效
14、元和诗人,欲以播于乐章歌曲,庶以备轩轩酋者采择,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小序中交代,甲子岁(乾隆九年)吴敬梓曾经效仿唐代李公垂,作乐府新题六首,称颂上元教谕吴蒙泉。吴蒙泉名培源,乾隆二年进士,授上元教谕,任职期间,吴敬梓和他交往密切,其品行学问为吴敬梓生平所至敬服者,是儒林外史中虞育德的人物原型。尽管这六首乐府诗未能留存,但其内容吴敬梓已经说明:盖以有道之世,休养生息,贤者兴焉,将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也。”虽然是称颂“贤者,诗作指向则是“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表明吴敬梓写的这些乐府诗乃是继承了“新乐府”的精神,即如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
15、、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将诗歌的功能从个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现存的后新乐府六首,则直接显现了吴敬梓对“新乐府”精神的继承。小序交代,因为耳目之间有不合于礼义者,故而有此作。所谓“有美有刺,也是源自先秦的“美刺”文学传统。美者,赞美、肯定也;刺者,批评、纠察也。所谓元?口诗人”,正是指唐代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所谓轩轩酋,本指古代使臣所乘的车子,后指访查民情的使臣。吴敬梓在小序中说明,自己写的这组后新乐府,就是对一些不合礼义的现象提出批评,继承的是“美刺”传统,虽然比不上元、白的“新乐府,可以提供给访查民意社情的官员了解情况,但仍然可以让闻之者足以戒。对于这六首组诗的内容,发现者郑志良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但他注重从诗作与小说之间的关系角度予以分析,而我们也可以从诗人吴敬梓对“新乐府”精神继承的视角加以观照。这六首诗的诗题分别为流民叹美振恤也青海战志边功也棘闱怨感土习也茸城女伤化离也友系狱刺朋友失义也夫别妻刺夫妇失道也,序中有美、有志、有感、有伤、有刺均对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表达出明确的关切。例如第一首流民叹美振恤也:鸿雁东南飞,哀鸣何嗷嗷。我里遭飘荡,室家变波涛。褐来会城中,顾瞻求其曹。有吏相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