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docx
《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The“DiscoveryofthePoeticCountrysideiMyRemoteQingPingWanandLiteraryCriticisminthe1980s作者:刘芳坤作者简介:刘芳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级博士生原文出处:南方文坛(南宁)2011年第5期第23-29页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11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下文简写为清平湾)发表于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引起普遍好评,并获得当年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史铁生因此受到重视。不过,如果参照不久前发表的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上海文学1981年第
2、10期)、绿夜(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2期)、南方的岸(孔捷生,十月1982年第2期)等引起热烈反响的描述知青生活的小说,这篇小说的题材算不上新鲜;就结构来讲,也没有展现知青的生动生活,与当时正在热议的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16(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等作品相去甚远。可见,这样一篇看似“散漫的小说的成功,一定有其他原因,如文学史就此达成的共识:在人们急剧追赶现代化或是反思性批判时,史铁生这篇写知青的小说可谓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他的笔触在委婉清俊中写出了知青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的情谊。知青生活不再是迷惘与愤慨,而是有那么多值得记忆和眷恋的细节。”实际上强调这篇小说与之前知青小说的不同是已明显
3、离开社会政治视角,而着重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以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纵观这种共识,它的背后仿佛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关于前期知青小说“历史潮流”的认识,即它们从政治角度出发,目的是“追赶现代化,情感基调是迷惘和愤慨”。清平湾则与此相对,是“理性和达观”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研究者反复渲染小说中优美质朴的“诗意乡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感觉像是一首悠扬的牧歌,背景是那种秋山的颜色:红的小灌木叶子,黄的杜梨树叶子,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蓝蒙蒙的野山花,有牧笛从那秋色中透出来。在这篇作品里,铁生调动出所有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使画面凸显出那种色彩凝滞的效果,让那信天游的动人旋律在这凝滞的效
4、果中游动。信天游就好比是画面里透出来的牧笛,它哀婉动人,又那么轻快地游动着,在游动中又显出飘逸。这里,结构、细部的勾画,都退到了极次要位置,决定整个作品生命的是那种炽热真挚的情感的极自然流淌。这种炽热真挚的情感泅进了信天游,于是信天游中就有了那样动人的哀婉。这个作品最终有极强的回声效果,当一切都淡化成一缕缕烟消散的时候,只剩下信天游那种调子在显得极空旷的天幕上飘。而它的回声,又极像是一颗心脏在缓缓而有力地跳荡。这段文字在“牧歌论中具有普遍性,柄谷行人所谓的风景的发现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概括地说,就是“哀婉动人的信天游是小说全部意义之所在,并且这种意义胀满到让一切都化成烟”。再联系上文提及文学史
5、的共识”,这篇小说的主语或者说施动者,已经不是“知青,而是一个更新自我精神”的诗意乡村。一言以蔽之,清平湾的文学史地位,是由倾诉式的知青文学转向对“诗意乡村”的赞美,而实际上这一风景的发现”正是这一文学形态的集中表现。“诗意乡村”的优美旷远,使上面那段令人神往的描述的前提赫然映入眼帘:从1979-1982年,铁生的作品很难发表,发表后也受到冷落,因为他的作品基调的低沉,因为他的作品里游荡的那种感伤的气息。那时他的作品经常遭受编辑部生硬的删改。文学史的“共识往往宰制我们理解作品的方式,沿着“诗意乡村”的道路,论者甚至花了很大力气去关注作品音乐性之类的论题,而全然不顾史铁生曾表示其对音乐不甚了了。
6、由此,本文尝试重新审视这个被定型的“诗意乡村”的世界,以知青文学为视角,讨论“发现这一“诗意乡村之途径和发现”背后之况味。一、史铁生与知青小说的差异性知青文学究其实质是一种以题材和写作者的身份命名的文学概念,它自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开始发表作品时就已存在。但实际上知青在进入当代文学史叙述之前,却是寄植于“伤痕文学思潮内部的。具体来讲,新时期初期批评家们经常使用到青年、T弋人”这些接近知青”的词语,来定位有关知青文学的概念。这一历史的链接其实不算隐秘,因为在全社会揭露文革创伤的同时,震动全国的知青返城潮爆发,知青的回城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尖锐冲突。一批知青作家通过各种途径陆续回城,并且在回城之后拿
7、起了自己的笔,他们要揭露,要控诉林彪、四人帮,卢新华就是其中T立代表人物。不过,虽然是知青写知青,但一开始就触及“上山下乡”的作品却并不多见,如研究者指出的,几年来这类作品并不多见,篇幅较大一点的更找不出来。有人慨叹地说:这是一个难碰的禁区批评界认为展示上山下乡这个青年题材已经“很需要。1979年之后,对上山下乡”运动做出反应的小说逐渐增多,一些为后人经常提及的知青名作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热情似乎不够,批评的话语和方式基本还停留在对“伤痕文学”的反思和质问的层面。事实表明,知青作家在经历了1980-1981年的一段调整之后,在1982年左右达到创作的高峰。青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诗意 乡村 发现 遥远 清平 80 年代 文学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