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30年代“亭子间”青年文化与上海文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docx
《论30年代“亭子间”青年文化与上海文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30年代“亭子间”青年文化与上海文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30年代“亭子间”青年文化与上海文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作者:梁伟峰作者简介:梁伟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梁伟(1975-),男,江苏丰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原文出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口)2014年第20147期第9-14页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从上海“亭子间”的恶劣物质生存环境中产生了左翼文化人群体的青年文化,即带有边缘性和激进性的“亭子间文化”。亭子间
2、文化相对上海文化既具有接受性、继承性因素,又具有反抗性、冲突性因素,并通过3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人的社会交往的两面性体现出来。亭子间文化在上海城市生活语境中产生、发展,又与上海城市气氛融为一体,它有着以上海文化为背景和参照系的一面,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它在上海文化系统中的青年亚文化属性。The1930switnessedtheriseoftheyouthcultureoftheleft-wingscholarcommunity,i.e.themarginalandradicalTingZijianculture*stemmingfromthepoorlivingconditionsofshabbyb
3、ackroomswhereyoungintellectualslived.Thesocialinteractionoftheseyoungpeopledemonstratestwosides:ontheonehand,theyreceivedthelegacyofShanghaiculture;butontheotherhand,arebellionagainstitwasfoundinthem.Emergedanddevelopedinthecontextofurbanlife,theTingZijiancultureisanintegralpartofShanghai,anditsstan
4、dingasasubculturewithinShanghaiculturecanbeseenfromanewperspective.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12期关键词:亭子间/青年文化/上海文化/30年代/左翼/Tingzijian/youthculture/Shanghaiculture/the1930stheIeftWing标题注释: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文化视野中的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3ZWeOlc);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与青年的时代苦闷(项目编号:2011SJD750
5、022)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4)-07-0009-06自从1938年毛泽东把由上海等大城市奔赴延安的左翼文化人称为亭子间的人”以来,30年代作家、30年代文学与上海特有的建筑空间亭子间的关系,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但所论又往往失之笼统,甚至常给人一种30年代作家无不曾住亭子间的印象。如李欧梵说一个典型上海作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所谓的亭子间2,这无疑近于误解:自己寓所的结构“含有亭子间,与自己的寓所是亭子间,这是两个概念,而现代上海作家中不住或不曾住亭子间的大有人在,而这部分上海作家往往是最有成就和文坛影响力的。小小亭子间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和隐喻空
6、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几乎每一个文艺生命诞生、成长于30年代的左联或左翼作家,都曾把亭子间作为他们在上海的第一个落脚点,作为进入上海城市社会和文化界的起点,几乎都有过亭子间经验。本文所谓“亭子间文化乃是指30年代从“亭子间”这类上海的恶劣物质生存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带有边缘性和激进性的青年文化,主要是就一种生活方式及一种带有青年文化特征的上海左翼文化形式而言的。3那么,作为青年文化的亭子间文化与它的社会主体文化上海文化产生了怎样的互动?这种互动对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居住亭子间,是和居住者近乎赤贫的经济地位和无名小辈的文坛地位直接
7、联系着的。亭子间常常成为上海许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家。这些年轻人不少是来自乡下小镇,留在上海工作(多数从事文学、新闻出版和教育方面的职业)。他们的收入使他们只租得起亭子间。4在30年代,蜗居上海亭子间进行文化创造的最大文人群体,不是一般成名已久、获得了一定文坛地位的文化人,而基本上是手中物质资源和文坛名望都缺乏的外地来沪的左翼青年文化人。正如研究者注意到的那样,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真正的亭子间作家是指一批来到上海,生活无着,徘徊于文坛边缘或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因而把亭子间作家作为典型上海作家的一个象征或隐喻的本身,反映了我们以往文学史的贫乏。5需要补充的是,之所以有以往文学史的贫乏的现象,
8、原因在于:所谓亭子间作家乃是以30年代左宣文化人为主体的,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革命成功后,政治权力的易手决定了话语权力的归属,以往的左翼文化就获得了绝对的合法性;作为掌握话语权者充分运用对文化史阐释的话语权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学史论述的“贫乏表现就不可避免了。亭子间代表了一般左翼青年文化人所处的相类的恶劣居住和生存环境,它既是一个实体空间,又是一个文化隐喻。就参与群体的年龄特征以及在上海城市语境中滋生的生活方式的双重意义而言,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蔚为大观的左翼文化主要是一种青年文化(youthculture).这场左翼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外地来沪的青年知识分子,历史证明这个特殊群体能够将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 年代 亭子间 青年 文化 上海 关系 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5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