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千古万古长清风.docx
《蔡襄:千古万古长清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襄:千古万古长清风.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缠:千古万古长清风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中央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和谏院),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谎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人,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当时,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谏官,不但敢说,而且敢做,多次与皇帝叫板,连宋仁宗都怕他三分。同时,他不仅在性格上耿直,在事业上亦极其勤奋,诗歌艺术闻名当时,书法成就享誉古今,有才情、有识见、有追求、有担当。尤其是在福州、泉州等地主政期间,他发展教育,建设水利,打击豪强,破除陋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赞颂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的千古名臣
2、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福建仙游)。十九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突出表现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进仕后,他历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使、知福州、知泉州等职,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点孑然独立于士林,不入时流。景祐三年(1036)冬,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获罪,落职饶州(今江西鄱阳),欧阳修、余靖、尹洙上书抱不平,结果也被贬出京城。当时,蔡襄还只是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言微资浅的他公开站出来仗义执言,作组诗四贤一不肖,称颂范、欧、余、尹为“四贤”,臭骂在范仲淹贬官时推波助澜的高若讷为“不肖”。其中,咏范希文一诗曰:“中朝莺鹤何仪仪,慷慨大体能
3、者谁。之人起家用儒业,驰骋古今无所遗。当年得从谏官列,天庭一露胸中奇。矢身受责甘如养,沃然华实相蕨蕤”蔡襄这一组诗洋洋千言,气势磅礴,士人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据说,当时恰有契丹使者来宋,他们购得此诗,携带至辽国,张贴于幽州馆舍,供人品鉴。庆历四年(1043),蔡襄与欧阳修、余靖、王素等四人,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出任谏官。这给了正直无私的蔡襄一个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平台,他更加执著于上书言事,匡时济世。蔡襄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发展,朝廷承平日久,许多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积弊丛生,危机四伏。当时,灾情频发,京东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心如
4、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言灾异奏折,直言不讳地指出:“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认为灾害连连,是因循守旧、人事不修的结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务实,树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闻者悚然,把当时朝廷内外的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庆历四年(1044),开宝寺发生火灾,安奉佛牙舍利的灵感塔被毁,朝野震惊,许多宫人甚至烧炙手臂,剃去头发,表示对佛的崇敬归命。宋仁宗也信佛,深感惋惜,他安排人把灵感塔地宫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内宫供养,并计划重新建塔安奉。蔡襄听说后,极力反对,他上书说:“非理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奈何专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为
5、神异,彼其所居尚不能护,何有于威灵。天之降灾,以示儆戒,顾大兴功役,是将以人力排天意也。”(宋史蔡襄传)蔡襄的意思是,舍利若真有灵性的话,那它为什么连自己居住的房子都保护不了呢?他不但把宋仁宗重修佛塔的想法嘲笑了一番,还认为不修人事、专信佛法,那是以人力逆天意,本末倒置,劳民伤财。蔡襄的话,掷地有声,如同一支支离弦的响箭,纷纷射向了宋仁宗。好在宋仁宗心怀仁慈,除了继续潜心佛法、关爱舍利之外,对蔡襄的话,倒也没怎么计较。后来,蔡襄出任知制诰,当上了宋仁宗的秘书,负责起草诏令。历代秘书岗位都是前途无量的美差,只要顺从了皇帝的旨意,出将入相几乎指日可待。蔡襄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岗位资源。参知政事梁适因
6、结交内侍当上了宰相,遭到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的多次弹劾,梁适的追随者上书宋仁宗,说如今御史滥用职权,而宰相却动辄得咎,以后谁还敢当宰相?左右为难的宋仁宗,一面听从御史建言,把梁适罢相,又以弹劾材料中有风闻之词为由,把三位御史贬出京城。当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贬三位御史的诏书时,蔡襄却认为按照祖制,御史弹劾官吏,风闻之言亦可参考,御史不必担责,竟然拒绝起草诏书,致使宋仁宗作出决定后,却无法完成诰命手续。不过,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处处作对、常常让皇帝不快的人,宋仁宗非但没有贬他的官,降他的职,反而对他格外厚遇,曾感叹说:“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主动给蔡襄母亲赏赐帽子、披肩之类的珍贵服饰,亲笔书写
7、“君谟”二字,安排特使拿着诏书,专程送达蔡襄家里,以示宠幸。蔡襄在京城任言官时间颇长,在地方任郡守也不短。在京以规劝皇帝、纠察百官闻名,在地方则以勤政务实、关注民生著称。庆历四年(1045),蔡襄以母亲年老体衰需要就近照顾为由,请求宋仁宗让他到家乡福州任职。宋仁宗为他孝心所感动,安排他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到任伊始,便开始察访社情民情,当他了解到当地由于水利设施、尤其是“古五塘”年久失修,导致旱情年年困扰、粮食年年歉收之后,决定对症下药,兴修水利。“古五塘”处于原东湖位置,东湖是晋代严高任太守时所修,大致位于今福州东湖宾馆、温泉公园、琴亭湖一带,后来疏于清理,淤塞严重,
8、一部分高抬成田地,一部分分隔成接近水库大小的池塘,“古五塘”或许就是这些面积较大的池塘。总之,蔡襄说干就干,他积极筹措资金,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清理淤泥,疏通渠道,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古五塘”,使大面积农田受益,水旱无忧。皇祐六年(1054),蔡襄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开封是首都,皇族、权门、巨贾、恶少,鱼龙混杂,极难治理。然而,蔡襄却不甘墨守成规,他到任后,大刀阔斧,惩奸治污,以简驭繁,决断如流。据晁说之晁氏客语记载,蔡襄任开封知府期间:“事日不下数千,每有日限,事拣三两件记之。至其日,问人不测如神”,说明他善于抓大放小,行事干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某富商被杀,家属到开封府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蔡襄 千古 万古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