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人蔡襄.docx
《莆阳人蔡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阳人蔡襄.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莆BBA藏蔡襄,字君谟,别号莆阳居士,谥号忠惠,生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治平四年(1067),享年55周岁。今年离蔡襄诞生已过IoOO年。依照100o年前的行政区划,蔡襄出生地为: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枫亭市赤湖蕉溪东宅村。乡贤描述蔡襄的出生地,说是背山面海,枫江旁流,地有紫金色泥土覆盖,跨溪环亘六七里。“七里紫金土”被乡人视若神奇,显然对应的是“紫金光禄大夫”之类显赫的官阶。又有人说,赤湖蕉溪有一陵地,远望似一只卧豹,传说是莆阳蔡氏高祖的祖坟。种种传说试图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是一块必定要让莆阳乃至整个北宋为之瞩目的风水宝地。天圣四年(1026),14岁的蔡襄中了乡举。天圣八年(
2、1030年),18岁的蔡襄中了进士,初试为开封府第一,廷试为甲科第十。蔡襄可能是莆阳华丽丽进士榜上的“榜幼”,莆人未及弱冠之年而擢进士的,印象里只有100年后的龚茂良和500年后的戴大宾。蔡襄之所以如神童一般闪亮登场,据说乃受启于“通经史、工古文”的惠安卢姓外祖父,似乎是为了佐证这个说法,蔡襄擢第甫4年,胞弟蔡高也高中进士。然而,与“惠安外祖父开蒙”这个说法颇为冲突的是,他们的从叔蔡准和蔡高同科中了进士。由此,“赤湖蔡氏”的盛名远远盖过了那个默默无闻的“惠安卢氏”。仿佛获得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蔡襄一举开启了“赤湖蔡氏”科甲蝉联、簪缨鼎盛的荣耀之门:有宋一代,这个家族共出了50多名进士,共计职官者
3、100多名,其中宰相3名,榜眼1名,尚书2名,侍郎4名。蔡准就是大名鼎鼎的蔡京和蔡卞的父亲。蔡京是中国历史上被盖棺定论的“奸相”,在莆阳,蔡襄和蔡京的血缘关系,早年间一直被文史界有意无意地遮掩着,2010年出版的莆阳蔡氏宗谱则大大方方地标明,蔡襄的曾祖父和蔡京的曾祖父是同胞兄弟。按照古人的说法,蔡褰和蔡京是“从兄弟”。后世有人说他们是“堂兄弟”,此称谓不合规矩。在古代,同一个祖父的称“堂兄弟”,同一个高祖的为“从兄弟”。蔡襄比蔡京早35年出生,看起来像两代人,这是因为,蔡襄的曾祖父是老大,蔡京的曾祖父是老幺。他们的一世祖蔡用元来自中原,在唐中和、光启年间辗转迁徙而到赤湖蕉溪。蔡襄、蔡高、蔡京、
4、蔡卞、蔡立、蔡衮、蔡雍,他们是莆阳“赤湖蔡氏”的第六代,彼此关系是从兄弟,他们都中了进士。他们名字中有个共同点,都是“衣”字头,看起来像宋代的官帽“长翅帽”。据说“赤湖蔡氏”在莆发枝的数脉,他们第六代的一众从兄弟里,凡名字带衣字头的,都中了进士;没有的,则奄然无名。庆历七年(1047),蔡襄举家移居莆田城南。那个原本无名的村庄后来因蔡襄而名为“蔡宅”。后世论起蔡襄籍贯,一般指赤湖蕉溪;论起蔡襄故居,一般指蔡宅。仙游枫亭建有蔡襄陵园,城厢蔡宅建有忠惠祠,皆为明、清之际,由地方官和蔡氏子孙重建续建,当代亦有数次修缮。枫亭蔡襄陵园前有石望柱一对,上书“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
5、瞻,此联由蔡襄后裔、乾隆年间礼部尚书蔡新撰写,所述乃蔡襄个人事迹和历史贡献。城厢蔡宅的忠惠祠堂前,亦有石柱一对,上书“壶山兰水同千古,庆历熙宁第一人”,显然系当代文人所撰,虽缺乏文采,褒扬之意亦甚。对蔡襄的纪念与追思,不是在今天才刚刚开始。蔡襄去世不久,他的挚友欧阳修就撰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悼念文章,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宋宰相赵鼎称颂蔡襄“儒林仪表、国家栋梁”;宋著名诗人王十朋作蔡端明祠堂诗云,“政绩留南纪,祠堂枕大江。山川与人物,今古两无双”;宋理学大家朱熹评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明状
6、元柯潜干脆称蔡襄“莆阳第一,20岁入仕,30岁才参与高层议政,55岁而终老,仕途经历并不算长,蔡襄为何在后世能获得如此盛誉?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如此评价:“奋躬当朝,谎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益。间归于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扼而言之,千年以降,后世褒扬蔡襄之卓著功勋,主要在“仕君则忠”和“安民以德”两个方面。蔡襄是北宋名臣,先后任过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等府事。蔡襄在朝廷第一次发声是以“持不同政见者
7、”的身份出现的,这一年蔡襄28岁,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官阶不高,一出手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撰写了一首100O多字的组诗四贤一不肖,公开声援遭贬的“四贤”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炮轰“不肖”的当权派高若讷。这首组诗引起巨大轰动,京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成为畅销书。连当时的契丹使者都“买以归,张于幽州馆”。至此,蔡襄以耿亮之声知于朝野。后世称其“四谏经邦”,指的是,蔡襄曾经四次在朝廷危局中,发出了与主流当权派针锋相对的不同政见,为此,蔡襄因言获罪,多次遭贬,虽付出惨重代价,却彰显了一位传统士大夫的“忠惠”之名。蔡襄生平事1无数,尤以重民哀生扬名。史书记载的有两件大事。一为“
8、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百姓感念,“为公立生祠于塘侧”。二为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的建成,推动了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进程。兴化府志介绍洛阳桥修建,“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立石为梁”,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丁种蛎于础以为固”,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的先例;“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颇为科学,可见蔡襄重视生态平衡。故此,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蔡襄为“福建桥梁界的状元”。此外,后世谈论蔡襄,必定还会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莆阳人蔡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