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与佛教关系初探.docx
《蔡襄与佛教关系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襄与佛教关系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与佛教关三探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一方面,宋代佛教注重向下发展,世俗化与平民化的特征突出,对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都造成了重要影响,甚至“已入中国人之骨髓,不能脱离TI;另一方面,佛教的中国化,或称“儒学化”,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儒学与佛、道二教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融通,“三教合一”的趋势愈演愈烈,并由此形成了两宋独特的思想文化氛围。在这一背景下,宋代的士大夫们在修习儒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和僧人、佛学打交道。因此,如何处理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他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关于宋代士大夫与佛教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哲学领域,其中尤以对欧阳修、王安
2、石、二程、朱熹等名宦大儒的关注为多。止匕外,亦有学者从整体上把握佛教对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影响。蒋义斌先生指出,宋儒与佛教之间“虽有鱼水相和的一面,也有紧张冲突的一面”2,儒释调和论与士大夫的排佛论在宋代是同时存在、共同发展的。崔文彬认为,宋代士大夫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具有功利性和多重性等特征,宋儒的理性精神亦体现于其中3。崔延平则重点考察了北宋士大夫与僧人之间的交游情况,认为“得道高僧以诗歌、茶道、琴棋书画等技艺吸引士大夫与之交游”4,进而对其生活方式和处世心态产生影响。上述研究都从不同层面给了笔者很多启发,但亦可看出,前人对于地方层面上宋代士大夫与佛教之间关系的探讨是有所欠缺的。而北宋中期的名臣蔡
3、襄在出知泉州、福州等地时,一方面常常出入于寺院,并与当地的僧人在地方事务上有所合作;另一方面,却又数次撰文批判崇佛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他的这种看似矛盾的对待佛教的态度,恰恰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和地方官群体中具有典型性。目前,学界对于蔡襄与佛教关系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希望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进一步推进对蔡襄思想的认识,同时为考察宋代佛教的发展状况,以及佛教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提供路径。一、佛教对蔡襄成长环境的影响自唐代以来,佛教便在福建地区迅速发展。唐末五代之际,“王氏入闽,崇奉释氏尤甚,故闽中塔庙之盛,甲于天下”5。统治者的佞佛行为也深刻影响了闽地的民众。例如在莆田地区便出现了“
4、大姓争施财产,造佛舍为香火院,多至五百余区”6的现象。入宋以后,闽人的崇佛热情越发高涨,“富民翁妪,倾施优产,以立院宇者亡限”78147。因此,时人有“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8的说法。此外,由于归入僧籍便可摆脱徭役,且无衣食之忧,因此“中人以下之产,为子孙计,往往逃儒归释”9,这使得闽地僧人的数量亦居于全国前列。由此可见,宋史所说的“重浮屠之教TlO2210确为当时八闽地区的一大社会风俗。而蔡襄从出生起,直至18岁离乡参加科考之前,一直生活在闽地。可以推想,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当是不可避免的。蔡襄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诞生于兴化军仙游县
5、(今属福建省莆田市)的一户农家。天圣七年(1029),蔡襄赴开封府参加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为节省时间备战来年春季的省试,蔡襄没有选择回乡,而是在好友凌景阳的安排下,寄居于江阴军悟空院。近半年的寺院生活使得蔡襄深受佛教的熏染,并与僧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天圣八年(1030)春,蔡襄从江阴军入京参加了省试和殿试,最终以甲科第十名登进士第,并被授予漳州军事判官之职。赴任之前,蔡襄决定先回乡看望父母。在途经江阴军时,他重返悟空院,并题诗于寺壁之上,诗云:“寂寂精庐切半空,古原高下稻花中。莲趺披素轻云梵,花萼雕红细雨宫。孤鹤唾迷千树月,断蝉吟绕五更风。心縻尺组遥相谢,归马南蹄疾似蓬。表达了对悟空院清幽
6、环境的赞美以及对院僧的感谢之意。35年后,当蔡襄得知这首诗被悟空院的僧人妥善保存时,又写下了“闻道故人时拂拭,此生无奈旧情何T11118的诗句,可见蔡襄对于自己在悟空院的寄寓经历是难以忘怀的。在经过南剑州剑浦县时,蔡襄在县中的黯淡院妙峰阁留下了题字12。之后,他又造访了位于莆田囊山的慈寿寺。嘉祐五年(1060),蔡襄重游此寺,写有过囊山寄宏师诗,诗云:“三十年前登第初,青衫嬴马叩禅居。鬓毛白尽犹奔走,惭愧高人得自如。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始建于唐中和元年(881)。该寺“岁收谷瑜万方”13,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且被当地人视为“游息之所”。蔡襄于归乡途中造访此寺,应当主要是为了解决旅途中的食宿之需。但
7、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蔡襄与住持此寺的宏法师是有所交往的。在回乡见过父母后,蔡襄又到泉州惠安县拜见了舅父。在这里,他应邀为当地的一座寺院灵光院撰写了碑记14。可以看出,天圣八年蔡襄的归乡之途是与佛教紧密联系的。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的佛教已经完全渗透进了福建路、两浙路等地民众的生活中,佛寺已经成为土人和平民寄宿、游玩甚至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从蔡襄为寺院题诗、作记和“叩禅居”的举动,亦可看出此时尚处青年时期的蔡襄受到了佛教文化多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当与前述宋代福建地区佛教兴盛的社会背景和他在悟空院近半年的寄寓经历之间有所关联。二、蔡襄与僧人的交往与合作如果说充斥着佛教因素的成长环境使得蔡
8、襄被动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那么从他的诗文中则可看到,在步入仕途后,蔡襄主动地出入于寺院,并与众多佛教人士进行交往与合作。下面先对他与宗要、惟政等6名禅友之间的交往状况进行考证与梳理。宗耍禅师居于漳州白莲院。蔡襄在任漳州军事判官时,常与友人宴游于此,因此与宗要相结识。庆历八年(1048),蔡襄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巡历部郡,重返漳州白莲院,看望宗要禅师。此时宗要年事已高,蔡襄不禁慨叹“重寻兰若余芳在,却怪桑门老态生宗要将10把纸扇赠与蔡襄,蔡襄于其上各题一绝,其一云:“山僧遗我白纸扇,入手轻快清风多。物无大小贵适用,何必吴绫与蜀罗。可见两人间的友情是朴素且珍贵的。惟政禅师,字涣然,华亭人,“幼有卓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关系 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