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FriedrichIderlininModer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GermanScholars作者:叶隽作者简介: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原文出处:中国比较文学(沪)2011年第2期第97-109页内容提要: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
2、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ThepaperfocusesonGermanscholarsinChinasuchasFengZhifromBeijingUniversityandJiXianlin,LiChangzhiandYangYezhifromQinghuaUniversitytostudyFriedrichHJ4VA01.jpglderlin,sreceptioninmodernChina.BasicproblemsinGermanliterarystudiesinChinawillbestud
3、iedtorevealtheformationofacademicinterestfashionedbyacademiccontextandpersonalchoic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hiftofacademictraditi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einteractionofChineseliteratureandGermanliterature,andtheestablishmentofGermanstudiesinChina;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stablishmentofGerm
4、anstudiesinChinaandself-consciousnesstriggeredbylocalproblems.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10期关键词:荷尔德林/冯至/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接受史/中德思想关系FriedriChIltIIderIiL/FengZhi/JiXianlin/LiChangZhi/YangYeZhireceptiontheoretical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Gennany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1-0097-13一、为什么是荷尔德林?一冯至与荷尔德林的结
5、缘作为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荷尔德林的重要性,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借助一代大哲海德格尔之慧眼,才重新得以进入现代世界。其实,就19世纪以来的接受史看,荷氏与歌德、席勒等德国文坛巨子固然无法相提并论,即便是与他的昔日同学如谢林、黑格尔相比,荷尔德林似乎也未曾闪烁过特别耀眼的光芒。进入20世纪初,伴随着德风东渐的过程,王国维早在1907年即提及荷尔德林。他取克莱斯特、荷尔德林二人来衬托黑贝尔,谓:”以戏曲言,则直薄克来斯脱之垒;以诗歌言,则与海迭林相颉顿。其对纯美之感情,仿佛海氏,而欲别抉人生之生活及性情之真相以描出之,其思想之深又仿佛克氏也。虽然是J顺道点名,但可谓“已发先声;
6、而其中最具有禀赋和结缘性情的,自然还是日耳曼学专业背景出身的一代诗人冯至。1.1925年的冯文潜、冯至与荷尔德林1920年代,荷尔德林终于在大众媒体上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语境。而拨云见日的,仍是重要媒体小说月报,尽管早在1923年就已出现了作为德国大诗人的赫德林口,可最初的译诗似仍要等到两年之后面世,时为北大德文系学生的冯至翻译了他的给运命女神:只给我一个夏,你们掌权的神!还有一个秋为了成熟的歌曲,使我的心,饱尝了甜美的游戏,随后更情愿地死亡。灵魂,在人世不得享受过他的神权,在下边冥土里也不安宁;可是我若有一天完成了那悬在我心上的圣业,诗,这一事例又一次见证出作为学科建制的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的重要
7、性,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德文的条件,冯至即便再爱诗,也不可能驾驭得了荷诗的汉译。作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重要开辟者的冯至,他一生接触德语诗人诸多,荷尔德林并不算得他的最爱,但他对荷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却不乏高见。在他看来:德国文学中makeyoustrong的文字太多了,于我都似乎发生不了什么影响。我爱的还是那几位少见的薄命诗人Hl_Ilderin,Lenau,Heine。显然,在此时荷氏已经跃然成为冯至的最爱者之一。当然冯至对德语文学的亲近,除了由德文课堂和自家阅读达致,也不乏源于家世的影响。1925年秋,冯至回家看望了时从德国短期归国的堂叔冯文潜(1896-1963),深深被他的介绍所吸引。冯至非
8、常兴奋出各有关情况告诉杨晦:我回家见到了他,他介绍我好几个德国近代的诗人,都是极悲观的,受法国象征派影响的,然而文字却是很有力的。他们在本国已经很受一般神经质的青年的爱戴,但在远东,还不甚知名。我爱读的书,重见在他的案头了;我爱读而购之不得的,也在他的案头了。他给我看了极精彩的尼采同悲多汶(今译贝多芬一作者)的像,使我忌妒之至那天夜里我便梦见,似乎是到了德国了.2:63-63不知道在他们的谈话内容里,是否包括了作为癫狂诗人的荷尔德林?但显然他们在德诗问题上是有共同兴趣的,而且冯至也能学到新的知识。冯至求学时代的北大德文系的主导性学者是欧尔克(Oehlke,Waldemar,1879-194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中国 荷尔德林 接受 若干 日耳曼 学者 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