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诊疗领域新进展2023.docx
《炎症性肠病诊疗领域新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症性肠病诊疗领域新进展202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炎症性肠病诊疗领域新进展202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肠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终身受累的特点,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亚型。IBD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被破坏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北京大学詹思延团队等在CliniCal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业化进程与IBD的疾病负担之间存在关联,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镇地区IBD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在不断上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IBD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在多个方面
2、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IBD的临床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一、IBD诊断和病情评估方法新进展目前,消化内镜检查在IB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直观判断肠道是否狭窄、侵入性检查易受到患者排斥、临床上常用的结肠镜只能观察到回肠末端之后的肠道等。而横断面成像技术,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造影(CTEX磁共振肠造影(MRE)和肠道超声(IUS),可对小肠进行完整地观察,并对IBD合并的肠外表现进行评估,是诊断和监测IBD的重要非侵入性检查。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横断面成像在IBD的诊断、分期、活动评估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面均具实用性。并且,与内镜愈合的治疗目标相比,通过MR
3、E或IUS得到的透壁愈合与患者的长期预后相关性更好。在CTE、MRE等检查中,造影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小分子CT造影剂口服后可能会被胃肠道及周围组织吸收,从而影响造影效果。而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扩散能力相对较差,具有作为胃肠道CT造影剂的潜力。目前,葡聚糖包被的氧化铀纳米颗粒已被开发为一种用于IBD的胃肠道造影剂。一项发表在ACSNANO上的研究显示,氧化铀纳米颗粒既可产生较强CT对比度,也可清除因暴露于X射线辐射下细胞和组织中产生的氧自由基,且表面包被的葡聚糖使其可聚集于肠道的炎症部位,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然而,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JBD患者接受的检查次数相对更多,这也使得纳米颗粒在体内积
4、累后的毒性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纳米颗粒在造影剂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生物标志物也可用于IBD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测。目前常用的IBD生物标志物主要来自血清、粪便以及活检取得的组织。202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发布了关于生物标志物应用于UC和CD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制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建议,审查了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等临床上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在不同严重程度或手术诱导缓解的UC和CD患者中的表现证据,制定了各种情况下使用生物标记物的建议,并为每项建议制定了实施注意事项,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例如,对于症状活跃的CD患者,AGA建议采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
5、评估和治疗调整策略,而不是仅仅依赖症状(该建议有条件推荐,证据中度确定性);对于中重度症状的活动性UC患者,AGA建议使用粪便钙卫蛋白150gg,粪便乳铁蛋白水平升高或CRP水平升高来控制活动性炎症并告知治疗调整,并避免仅为了确定疾病活动性而进行内镜评估(该建议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极低至中等与血液不同,尿液受体内稳态平衡的影响较小,各成分的含量波动更大,能够更好地反映体内变化,且可进行大量的非侵入性取样。因此,已有研究尝试在尿液中寻找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将其应用于IBD的临床诊断。对尿液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马尿酸盐与甲酸盐有望应用在IBD的诊断方面白三烯E4可用
6、于疾病活动评估,而左旋葡聚糖是预测疾病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大规模的纵向研究论证、尚未建立明确的诊断临界值等,这也导致来自尿液的IBD生物标志物与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二、IBD治疗手段新进展1 .新型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IBD的传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以及甲氨蝶岭和硫噤吟等免疫抑制剂。如今,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和新型小分子治疗药物得到开发和应用,为IBD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新型小分子药物方面选择性JanUS激酶抑制剂、鞘氨醇-I-磷酸(S1P)受体调节剂、口服SMAD7反义寡核苜酸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等受
7、到广泛关注。这些新型小分子药物给药便利、半衰期短、无免疫原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Janus激酶(J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STAT相互作用介导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JAK-STAT通路是细胞外的促炎因子通过膜受体向细胞核传递炎症信号的重要通路,阻断该通路可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托法替尼、乌帕替尼、非戈替麻口deucravacitinib等均为JAK抑制剂。其中,deucravacitinib通过结合JAK家族中TYK2(酪氨酸激酶2)的调节结构域发挥抑制作用,于2022年9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但目前,deucravacitinib用于IBD治疗方面仍处于
8、临床研究的阶段。S1P受体在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与淋巴细胞的转运和聚集相关,阻断SlP通路也可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奥扎莫德作为一种口服的S1P受体抑制剂,调节淋巴细胞迁移并增加外周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可用于成人中重度UC的诱导治疗。最近发表在JoUmalofCrohn,s&COlitiS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接受奥扎莫德治疗的UC患者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学变化,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接受奥扎莫德治疗的患者窦腔扩张的程度(P=0.022)和窦组织细胞增生的程度(P=0.03)更高,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符合奥扎莫德可阻止淋巴细胞从淋巴结排出的已知作用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炎症 性肠病 诊疗 领域 进展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