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中郑国权贵女性涉政问题探析.docx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中郑国权贵女性涉政问题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中郑国权贵女性涉政问题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清华信武秋螭?郑X公1瞅伯15国权贵女性涉政1礴需斤春秋时期,以诸侯国国君夫人为代表的权贵女性涉政现象,文献中多有记载。古代史家认为,春秋时期权贵女性干政大量出现是礼崩乐坏的后果之一1。今人对此则有不同认识。女性涉政背后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情感因素,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等篇章为研究春秋时期权贵女性涉政提供了新材料。本文拟以这两篇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春秋早期郑国权贵女性涉政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先秦权贵女性涉政问题的研究有所补益。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武姜涉政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主要内容:一是武姜回忆郑武公治国经验,提出守丧期间“不知政
2、”和“三年以教于大夫”的要求,并被郑孺子接受;二是边父作为诸大夫的代表,告诫诸大夫谨慎筹备郑武公下葬前的礼制仪式,小祥之后,劝说郑孺子亲政,郑孺子回答并安抚诸大夫。其中武姜涉政集中体现于规诫之言和教导郑孺子如何执政方面。对于简文中武姜要求郑孺子将执政权交给诸大夫的涉政行为,学者有不同认识。如李守奎认为这篇规谏之言是武姜为阻止郑庄公顺利执政而策划的阴谋211。白国红认为郑武公旧臣支持郑孺子为君,力劝嗣君亲政。郑孺子有先君旧臣的支持,迫使武姜放弃立少子段,遵守先君遗命3。晁福林认为,新君继位,君臣守义,遵守了郑国的政治传统,维系了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转,武姜突出“谋及卿土”,不让庄公掌权4127-12
3、80如果从君卿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武姜对庄公的继位虽有不满,但并未有废长立幼的谋划,其规劝庄公之语,更多是出于促进君卿大夫和睦,稳定国家统治之意,而非专意破坏礼制,干涉庄公执政,一定程度上反而体现出其维护郑国政治传统的礼制意义,原因如下。首先,简文中武姜对嗣君的称呼,体现的是武姜屈己志以“和民”的意图。武姜厌恶郑庄公,喜爱少子段,不愿立郑庄公为君,为左传所明言:“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李守奎先生认为,对嗣君的不同称谓,反映出称呼者如何看待对方的身份及其个人情感倾向,结论是武姜既无对新君之敬,情感上也难以接受其新君身份215。这种称呼仅表明武姜不喜庄公,并且自认为有教导新君
4、的资格。这是因为,其一,武姜作为庄公嫡母和武公夫人,地位崇高,因其不喜庄公,所以对初继位年纪尚轻的庄公有所轻视也是正常的。简文中,武姜对郑武公称“君”“先君”,对庄公则不称君,如“昔吾先君,如邦将有大事”,“故君与大夫晏焉,不相得恶。区区郑邦望吾君V吾君陷于大难之中”“吾先君之常心,其可(何)不述(遂)”6104。武姜对郑庄公不称“君”,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武公尚处于待葬状态,庄公可能并未举行继位大典。另一方面则与武姜规劝庄公的场合有关,武姜对庄公的规劝应是母子之间的谈话,处于相对私密的环境,所以不称其为君。其二,武姜虽然不喜庄公,但庄公毕竟是武公在位时选定的合法继承者,所以,武姜仍是压制了自己的
5、个人情感,站在国家稳定、君臣和睦的立场,规劝郑孺子,称述诸大夫的功绩,强调君卿关系稳定和睦的重要性。武姜规劝庄公的重点在于言明卿大夫稳定郑国家邦的贡献,要求郑孺子慎重对待他们。这段内容被郑庄公化用为感念边父等人功绩的自白:“吾先君知二三子之不二心,用历授之邦。不是然,又称起吾先君于大难之中。”6104武姜深知先君旧臣支持郑武公、稳定家邦三年的重大功绩,虽心恶郑孺子,仍教以团结诸大夫的言辞方法,使其礼数周备,有利于促进君臣关系。避免了因新君不遵政治礼节,未能“和民”而造成的严重政治后果。从规诫郑孺子的出发点来说,是顾全大局的权贵女性形象。其次,简文中武姜力劝郑孺子释政,其目的在于以此方式考察先君
6、旧臣的忠诚,而非意图架空庄公,为少子段篡位谋划。武姜以先君与诸大夫君臣相得一事劝勉郑孺子,对郑孺子施政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吾君即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老妇亦将纠修宫中之政,门槛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妇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乱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褒竖卑御,勤力价驭,媚妒之臣恭其颜色,掩其巧语,以乱大夫之政。孺子汝恭大夫,且以教焉。如及三岁,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四邻以吾先君为能叙。如弗果善,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数也。邦人既尽闻之,孺子或诞告吾先君,如忍孺子之志,亦犹足。吾先君必将相孺子,以定郑邦之社稷。6104在此,武姜提出三点要求。其一,临丧期间,郑孺子不知政且不许近御之臣乱大夫之政
7、。其二,与教于诸大夫三年,以考验诸大夫是否与新君和睦融洽。其三,使郑孺子告于郑武公之尸。临尸告言,借先君之灵,安定其君位。郑孺子一一照办:“孺子拜,乃皆临。自是期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属之大夫及百执事人,皆惧,各恭其事。”6104将主持丧葬仪式的权力交给边父为代表的诸大夫。小祥之后,边父劝其亲政。说明武公葬后,郑庄公仍未亲政,引起诸大夫的忧虑:“姑宁君,是有臣而为亵嬖,岂既臣之获罪,或辱吾先君,曰是其总臣也。”6105按武姜所说,郑孺子交权,而后受教于诸大夫。然而未逾三年,郑庄公就取得了诸大夫对他的忠诚:“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岂孤其足为勉,抑无如吾先君之忧何?”6105孤作名词,指尊奉先
8、君遗命而教养之。吕思勉先生认为:“臣之于君,固有孝养之意。”7畜孤而作表明得到先君旧臣认可,对巩固新君权威有重大意义。以先君灵前告言为誓,在诸大夫看来,郑庄公认可他们“蓄孤而作”的作为,以对先君武公有所交代。从结果来看,郑武夫人提出的考验,加强了君卿的联系。因为承命于先君,有辅佐幼主亲政之责,诸大夫惶惧于郑庄公拱而不言,迟迟不亲政。由边父面陈对郑儒子亲政的主张,实现君臣相得的局面。国语记载:“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土患之,日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于是作书。”8先王故训中,新君答言才算完成整个故事。郑孺子的答言妥善安抚了先君旧臣,完成整个过程,才能使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武夫人规孺子 郑文公问太伯 清华 武夫 孺子 国权 女性 问题 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