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汉服文化的演变及对朝鲜的影响.docx
《浅谈明朝汉服文化的演变及对朝鲜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明朝汉服文化的演变及对朝鲜的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谈明朝汉服文化的演变及对朝鲜的影响华熨衣冠文化源远流长,它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和社会潮流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自周朝起,朝廷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服饰礼制;魏晋时期,社会追求洒脱之风,汉服呈现出飘逸之感:到了隋唐,汉服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从丝绸之路传来的胡服元素,配色大胆,面料也更加丰富:宋朝的审美偏向于质朴、内敛,用色柔和,讲究协调,这也使得宋朝服饰如同宋词一般精致婉约。时过境迁,汉服经过不断地蜕变延续至明朝,最终进入了鼎盛时期。01、服饰制度的重新修订明朝汉服以款式繁多、古朴典雅而著称,为华夏历代衣冠之集大成者。明太祖朱元璋依照汉族”上承周汉,卜取唐宋”的传
2、统,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朝廷不仅延续了周秦以来的朝服,而且还沿用了两宋的公服,同时自创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常服和赐服。自明朝弘治皇帝以来,国家对文官十分重视,加之经济繁荣,士大夫阶级崛起,从而吸收了历代巾帽与服饰之精华。独特的衣品审美与别具一格的明式家具构筑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甚至对周边的藩属国朝鲜、安南和琉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世祖出猎图中元世祖(中)所着服饰上的龙纹图案02、明代服饰对元朝的继承明太祖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主张,但也在登基诏书中提到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朱元璋在登基诏书中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虽然其主张“革除胡
3、制”,服饰取法周汉至唐宋,但实际上仍继承了部分前朝建制。(一)纹饰上首开龙纹、胸背龙纹图案自古有之,但首次将龙纹用于服饰装点的正是元朝统治者。龙纹图案最早见于元世祖狩猎图中。“龙袍”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朝陈孚的五言诗八月呈学士阎静斋赵方塘中:“风清双雉扇,天近五龙袍。”在此之前,并无“龙袍”概念,也无“龙袍”实物。目前由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太宗像,因画像上没有任何印章文字,故而传说是宋代或明代画家临摹唐朝宰相阎立本的画作。阎立本在步辇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所绘制的唐太宗形象为:头戴软脚楔头,身着赭色盘领袍,并无龙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也只是“黄袍加身”,而非“龙袍加身”,
4、两宋帝王的坐像同样是盘领袍,未见龙纹。北京故宫藏明宣宗行乐图中明宣宗身着曳撒罩甲在元朝之前,历代对使用龙纹的管制并不严格,诸如,西汉宗室大臣刘向所提“叶公好龙”、汉末诸葛孔明称“卧龙”、南梁张僧繇的“画龙点睛”、南宋陈容的六龙图等。自元朝开始,龙纹才正式被皇家垄断,民间不能随意使用,后被明室沿用。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在衣服前胸后背织出的方形图案,被称为“胸背”,其所选纹理并不固定,是明制官员常服补子的前身。-)形制上带入曳撒元朝以前,中原汉地的百姓着汉服、书汉字、说汉语。汉人男子盘发而束,服饰交领右衽、大袖,遵行衣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蒙古人则髻发结辫,服饰交领左衽、
5、窄袖,形制上下连体。蒙古族的质孙服,汉译为“一色服”。其原本为戎马骑射之用,天下大定后成为宴饮礼服。勋戚大臣、近身侍卫获得赏赐即可穿着,乐工、卫士亦可穿着。质孙服形制受汉风影响为交领右衽,袖口为传统窄袖,明朝后因“一色”谐音,故又称“曳撒。在绛丝制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图中,元明宗、元文宗兄弟所穿曳撒形制,与明宣宗行乐图中骑射的明宣宗所穿服饰颇为相似:袍服为朱,双臂绣有织金龙纹;不同的是,明宗、文宗外披半臂裙护,宣宗则着无臂罩甲。受元朝影响,明朝的曳撒除了被皇家所用外,最初仅限于近卫的宦官与锦衣卫。即便是获得赐服的官员,也须将曳撤的袖口改为琵琶袖后方可穿戴。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宪宗的大帽曳撒(三)
6、冠帽上开创大帽、珠饰元朝皇帝所佩戴的大帽形制又名“钺笠帽”。帽体呈圆形,帽檐伸出且向卜倾斜,因形似铜钱而得名。帽顶用宝石作为装饰,插上翎羽,两侧有帽珠连为一体,明朝称其为“垂缨”。受空帝影响,贵族喜欢搜罗珍宝点缀在帽顶和帽珠之上。元朝皇太子的帽顶用金镶宝石加以装饰,这与出土于明代梁庄王墓中的文物十分相似,其帽珠是由枣核形大珠和圆形小珠相间串联连而成。在明宣宗行乐图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两位帝主的大帽则是帽顶金镶珍珠或宝石,帽两边各配几颗小珠。由此可见,明朝冠帽的样式也由前朝继承而来。03、宗主国大明对属国朝鲜的影响作为宗主国,明朝在衣冠制度上深刻影响着朝鲜。朝廷之上最常穿的是朝服,常为朝鲜所效
7、仿;朝鲜百姓也向明朝看齐,巾帽、衣饰无不仿制。(一)朝服朝服为文武百官最重要的服饰,主要用于朝会、大祀、冬至、正旦等重要场合。明朝皇帝的朝服主要有冕旅衮服(合称衮冕)、通天冠服和皮弁冠服3种。通天冠服较少使用,冕旅衮服承袭于周秦。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旅,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冕旅的本体为冕,垂下来的珠串为旅。一般来说,帝王冕前后各有12根玉藻,最初是由朱、苍、白、玄、黄各色玉珠进行编串,每颗珠子之间相距1寸,后来也有选用白玉材质的;太子用11旅11珠,而亲王及诸侯则只能用9旅9珠,卿大夫所用旅珠数量比诸侯更少。因此,明朝时期可以通过旅珠数量来确定官员的职级,可谓以“帽”取人。陇西
8、王李贞与岐阳王李文忠父子的衮冕像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明朝诸王衮冕像实物一头戴九冕旅,九章衮服中龙纹摘去一爪,与大明会典中记载的“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赫、蔽四章纹”相吻合。在山东鲁荒王和湖北梁庄王的墓中也曾出土过九冕旅,以赤、白、青、黄、黑五色彩玉装饰前后,用墨玉点缀左右充耳。皮弁冠是仅次于冕冠的礼冠,一般用于皇帝会见使节、大臣或祭拜、祈福等场合。皮弁冠最外层覆盖着黑纱,上面有12条梁,每条梁内钉有包金竹丝一缕,并缀以不同颜色的玉珠。冠的发髻处插有玉簪,并系红丝带,身着绛纱袍、赤罗裳,腰间配玉组绶带,手持玉圭。从鲁荒王与梁庄王墓中出土的皮弁冠来看,其帽梁上同样饰有五色彩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明朝 文化 演变 朝鲜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