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的不变之变.docx
《浅谈美术教育的不变之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美术教育的不变之变.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谈美术教育的不变之变我们谈论新型美术学院的建构问题,其实是探讨当下美术学院何以作为问题,美术学院是否能为当今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艺术家。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来美术院校不仅为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与发展输送人才资源,更源源不断提供着思想与理论资源。在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换过程中,时常出现思潮跌宕、流派纷呈的局面,美术院校无不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美术院校与艺术运动、艺术思潮始终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当下,当代艺术创作的活跃局面与美术教育机制不断被“格式化形成了明显的矛盾感,院校的美术教育与艺术发展的对应感弱化了。也就是说基于格式化而建构的美术人才
2、的培养机制与当代艺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需求之间发生了不匹配的现象。通过考察与审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与以往的艺术及艺术生产机制发生了明显的转换。这种转换简略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创作动因上由个体的情感表达或仪式化的呈现转向了对外部世界介入的强调。艺术不断地介入日常生活,激荡起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潮流的涌动;与此相对应艺术也不断地介入社会,更多担负起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责任;在艺术的生产机制上,由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决定主体的方位价值逐渐转向了艺术家(创作主体)、策展人、批评家、赞助者、受众互动合作机制决定着艺术家的成功与否;在艺术呈现的空间方面,
3、由私密化、体制化空间逐渐转向了公共空间(如城市空间、网络空间)、公共领域,也就是说艺术担负起了搭建不同人群对话交流平台的职责;在艺术形态上,由技术构成的视觉样式逐渐转向综合性样态,甚至反视觉法则、非审美化、非物质化的策略等。面对这些转换,美术院校何以应对?或者说艺术自身的发展给当今的美术院校提出了何能、何为、何去的必须思考与变革的现实课题。美术院校何能?这实际上关涉美术院校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下消费文化占相当地位的“景观社会中,重温蔡元培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恪守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超越工具理性的认知模式,对于美术院校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推进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审美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美术教育 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