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docx
《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淘原摘要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吴用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用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本文主要从曹、吴两种风格形式形成的渊源和外在因素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关键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佛像艺术;线描“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这两种风格形式同样也流行于古代雕塑和铸像艺术上。在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中关于“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曹指三国吴的曹不兴,吴指南朝宋的吴;另一种说法曹指北齐的曹仲达,吴指唐代的吴道子。现
2、代学界普遍认同后者观点,笔者也认同后者观点。曹仲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画家,曹国人,曾任朝散大夫,擅长画梵像,后世称其绘画风格为“曹家祥:后世没有曹仲达的作品传世,只有文献可以考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八:“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国朝宜律师撰三宝感应通录,具载仲达画佛之妙,颇有灵感。僧惊云: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历代名画记卷二“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周昙研师于曹仲达。曹仲达师于袁(昂)”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条:“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日: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从文献资料记载中我们大体了解其身
3、世、师承以及绘画风格形式用线稠密,以稠密的线来表现衣服褶纹贴身,似刚从水中走出来一样。由于“曹家样”也适用于古代雕塑和铸像艺术,故我们可以间接地从现存古代佛像雕塑和铸像来窥探“曹家样”的风采。如果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所说,曹仲达师从张僧繇的弟子袁昂,而他作为一个曹国画梵像的画家,其风格特征除了受张僧繇及其弟子袁昂的影响以外,还应该保留有其本来面貌。曹擅于画梵像,而梵像艺术源于印度佛教艺术,故两种艺术必定有直接联系。当今学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陆路说(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说法),一种是海路说(胡适和法国汉学家希伯和认同这种论说)。”笔者认同前者。如果佛教是按古代丝绸之路传
4、入,曹国作为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或者所能辐射到的范围,曹仲达应该对佛教艺术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再通过和魏晋南北朝同时代的印度笈多王朝的佛像艺术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艺术和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像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印度笈多王朝的佛像铸像分薄衣贴体的马图拉式佛像和半裸的萨尔纳特式佛像,突出的乳房,性感的扭腰,过大的动作。对于早期的雕塑有这样的记载“佛像的服饰有两种,是袒露着右肩,里面穿着僧祗支,外面披着袈裟式的偏衫,下身着裙。一是穿通肩大衣,盖在双臂上,看不出内衣的样子”,这便是所谓的犍陀罗的样式。佛像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像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出水 吴带当风 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