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学良与东北易帜.docx
《浅谈张学良与东北易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张学良与东北易帜.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谈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摘要: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所领导的东北改旗易帜是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遭到严重的打击,强化了东北是中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东北易帜是张学良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笔。东北易帜的成功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张学良本人的国家统一思想、人民大众的强烈愿望以及当时国内外的时代环境等。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易帜;国家统一;历史意义张学良(1901-2001),生于辽宁台安县。他一生曲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传奇人物。2001年10月14日,百岁老人张学良走完了他一个世纪的路程。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张学良的贡献,认为
2、他是“有功于抗战事业的二1他去世后,江泽民委派专人参加他的葬礼,并在唁电中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离开政治舞台60多年,但人们并没有遗忘他,相反,人们仍然关心他、爱护他、思念他。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中,东北易帜是仅次于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事件。1928年12月29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势力废除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国旗,改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的国旗,并宣布归顺国民政府,信仰三民主义,拥护国家统一。这一历史事件是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南京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东北易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张学良功不可没,他本人的努力是其中最主要的
3、因素,但不可否认,东北易帜绝不是某个人的行为可以决定的,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东北易帜的时代背景首先,是北伐战争。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当时国民革命的主要敌人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仅十个月时间,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都被国民革命军歼灭。“至1926年10月10日革命军占领武昌,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取得了两湖战场的胜利,到11月5日革命军攻克九江,8日进入南昌,孙传芳逐鹿大部被消灭。”2全国其他地方军阀也都纷纷倒向国民革命政府,北伐战争基本胜利,奉系军阀成了众矢之的。其次,是“二次北伐”的影响。1928年4月,国民党中央政府为缓解与各地方势力的矛盾以及摧毁
4、张作霖把持的背景政府,蒋介石决定用“温和”方式联合其他地方势力进行“二次北伐”,推翻张作霖在北方的统治。一个月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取得了胜利,东北军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大有兵败如山倒之势。3此后,各路军阀如李宗仁也都纷纷表示愿意服从中央合力讨伐张作霖,东北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1928年5月19日,国民政府将中央军和地方军整编为四个集团军,于5月28日各路北伐军进行全军总进攻,张作霖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无力再与国民党军队抗衡。二、东北易帜中张学良的影响因素1.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东北易帜的发生不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作为地方政权领导人的张学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张学良对自
5、己的政权有着绝对的操控能力,为东北易帜铺平了道路。再加上他高超的外交手段,最终促成了“东北易帜”的成功。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把目标转到刚刚就任的张学良身上,试图趁张学良立足未稳,迫使其就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之下,张学良认识到:“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全力对付日本J4于是他顶住各方压力,分步完成了改旗易帜。这样,通过东北易帜,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张学良东北易帜是他爱国统一思想的产物,标志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为他之后政治生涯中实践这一思想迈出了第一步。东北易帜后,东北奉系时代割据一方的局面宣告结束,使全国抵制日本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张学良 东北 易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