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怜”字立骨品真情一一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教读课文。本课是全册第12课,题目为唐诗五首,选的五首诗都是初唐到中唐的律诗。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景抒情,无论是前几篇歌山咏水的散文,还是这几首绘水描山的唐诗,都寄情于景;无论是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还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亦或是承天寺的空明月光、如澈月色,甚至是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思。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世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
2、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大意。还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也练就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加之本课已经学过三首唐代律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有两个方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其一,诗人驾舟从三峡出蜀,来到楚地,意境上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到如今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很大的一个突变。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可能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这个突变。其二,作为“思乡”题材的古诗,学生前面也学过几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
3、。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只是知道“思乡”这一字面化概念,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和爱的情怀恐怕还不能走心,对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情感的含蓄表达体会起来会更有难度。所以,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学这首唐诗,我把通过品读揣摩字词来赏析荆门山水美景和作者的“思乡”情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要求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感悟”“欣赏”。结合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教学。一、“怜”字立骨,赏景析情。本诗既有叙事,又有写景、抒情,诗人巧妙地把叙事
4、、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事件,为后文生发“怜”做铺垫。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把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看到的不同景致来了一个宏观的描绘,此联写远景。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选点描绘,从近到远描写了水中之月亮和空中之云彩的美丽,这样的云彩再配上颔联开阔辽远的大背景,让人顿觉解压释怀,热血澎湃。中间两联写景,为“怜蓄势。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怜”字是诗眼,诗人即使对前途充满了无限渴望,即使亲眼目睹了楚地的绝美风光,但远离蜀地时,仍然不舍故土,思家念乡的真挚情感因此而发。我要以“怜”字生发开去,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笔下的荆门
5、山美景,体会诗人远离故土时故乡的山水对自己的不舍深情。二三两联极力描写山川之美,但尾联却落到“怜”字上,个中滋味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悟。二、读中悟,悟中读。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诵读本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读出顿挫,更要读出景致的美,意境的开阔,情感的起伏流淌。在朗读期间,要引导学生画韵脚,体会重音,注重语速,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轻重缓急,读出诗人的真实感情,最好能读到身临其境,和诗人产生共鸣,真正进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集体读”“单个读”“角色读”“诵读”“品读”“悟读”等朗读方式。总之,无论采取哪种读法,理解感悟、品味欣赏才是终极目标。【目标
6、定位】立足设计理念,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学生学情等,我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 .紧扣文眼“怜”字,通过品读和揣摩字词,体会文中所绘景色,直至熟读成诵。2 .反复诵读,结合诗人李白情况,感悟“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3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品读和揣摩字词,赏析荆门山水美景。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相关情况,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文本特色解读】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怜字,叙述了诗人远渡到荆门,初入楚国的所见所感,赞美了楚地美丽的景致,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7、。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是叙事,为后面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正因为有出国远游的事件,才能在后面水到渠成地抒发思乡之感情。事为因,情为果。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从远处起笔,写诗人最有触动的景。诗人从小生活在蜀中,山环水绕,突然来到平原地带,楚地的一马平川让诗人欣喜。李白懂物理,他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来观赏景物。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里,我们都会选择地面等作为参照物,都觉得山是静止的。而李白不同,他选择了自己或乘坐的游船作为参照物,所以觉得山是迅速向后撤退的。山峦在李白的笔下动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化静为动,其中的妙不可言,让每一位读者唏嘘惊叹。随着山
8、峦的后退,“平野”强势出场,愈来愈大,愈来愈广阔,一张大背景展现在眼前,这令长期生活在蜀中山区地带的李白惊喜,所以造就了这一联的神来之笔。看见莽莽的大荒原,作者此时并未坚持选择自己或游船为参照物,把长江化动为静,或者把荒原化静为动,而用了一个“入”字,入木三分,把长江的奔腾、力量刻画的淋漓尽致。读这一联,意境是奔放、辽阔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接上联转化为近景,又落到远景上,而且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令意境更加优美生辉,妙不可言。上联作者落笔到长江上,这联写长江之上的月亮,作者把月亮比作“天镜,那是因为,此处地段平缓,江面平静,月亮的影子在江面上闪闪发光,晶莹美丽,此处不是袁宏道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渡荆门送别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唐诗 荆门 送别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