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习维度中的元代诗法及其范式构建-PoeticTechniquesandItsParadigmConstructioninTeachingandTrainingScenariosintheYua.docx
《教习维度中的元代诗法及其范式构建-PoeticTechniquesandItsParadigmConstructioninTeachingandTrainingScenariosintheYu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习维度中的元代诗法及其范式构建-PoeticTechniquesandItsParadigmConstructioninTeachingandTrainingScenariosintheYua.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习维度中的元代诗法及其范式构建PoeticTechniquesandItsParadigmConstructioninTeachingandTrainingScenariosintheYuanDynasty作者:武君作者简介:武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发表过论文元代上京纪行诗评及其理论成果等。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中文版(京)2021年第20215期第125-136页内容提要:中国诗学研究至少要区分“学诗”与“诗学”这两种论述体系,“诗学”理论的追求是创新,而“学诗”则讲求实用。对元代诗法著作的评价须突破已有偏见,从诗歌教习的维度认识元代诗法在诗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其意义由“学诗
2、”层面上的价值而获得,在以“切用”为原点的“学诗”坐标上展开,于经典的诗学内容中寻索“学诗”的学理脉络,探求普泛意义上“好诗”的程式,确立学诗的范式。学诗者通过对范式的掌握,参与诗学的传播、传承,又在范式的张力中推动古典诗学的发展,而“学诗”与“诗学”这两个维度的交叉与融汇,更直观地表现在学诗谱系与诗史脉络的同构上,实践层面的“学诗”鲜明地附着了理论批评的色彩。期刊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1年12期关键词:诗歌教习/元代诗法/范式/诗学意义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诗歌教习与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9CZWO23)阶段性成果。每一部书籍都有明确的适用对象或
3、固定的读者群,这决定了它的编撰方式价值选择。不能否认,元代诗法著作是为诗歌初学者量身制作的入门读物,它在诗歌教习的场域中完成编撰,从传统的、充分经典化的诗学内容中寻找适用于初学的诗学之门,构建学诗的范式。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也须在此视角中才能得到恰当、准确的认识。今人对元代诗法著作已有系统整理,张健元代诗法校考辑录了二十五种此类作品。该书出版后,元代诗法重新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碍于固有的价值判断,如何对其作出合理评价,尚缺乏清晰的思路。一切用:元代诗法著作的编撰原则与评价基点诗学史的叙述,往往会因材料、内容、著述形式及其所指向的对象,而形成一种稳固的价值判断。这一点最典型地体现在人们以往对元代诗
4、法著作的认识上。学者们提及此类著作,往往随手为其贴上”庸杂抄赘浅俗陈腐等标签,从而遮蔽了对其编撰事实及价值、意义获得过程的认知。在笔者以相关选题参与学术交流时,迎来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些作品到底有没有创新?”围绕元代诗法著作有无创新的追问,实际上关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或具体到诗学史研究,是否只存在一种评价标准?或者说,我们对诗学史问题的判断是否只能放置于以特识和创新为基点的评价体系中来操作?如果我们以“精英诗学,或特识与创新作为诗学理论发展的坐标,从而展开一个平面的诗学史描述,那么庸杂抄赘浅俗陈腐这些标签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然而诗学史的呈现终究不是平面的,有着鲜明实践色
5、彩的中国诗学,至少要区分学诗与诗学这两种论述体系。二者需要在两个不同维度上分别展开,因为它们的使用范围不同,面对的对象有异,所以论述的参照系也存在明显差别:诗学理论的追求往往是创新,而学诗”的目的则是尽可能地学会和掌握。坐标的原点,一个是有特识的创新,一个是无特识的切用。元代诗法著作,曾长期遭到轻视、漠视,甚至有意贬低,正是由于人们在这两种评价基点上的随意切换。我们不妨举出几例:范德机木天禁语其所引诗,率皆穿凿浅稚。其浅陋为甚,伪撰无疑。诗家一指,出于元人。外篇,又窃沧浪诸家之说而足成之,初学不知,谓沧浪之说出于一指,不直一笑。沙中金(集)一书,亦出于元人又有交股对、借韵对、歇后句等,则又涉于
6、浅稚矣。(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三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341页)(诗法家数)论多庸肤,例尤猥杂。殆似略通字义之人,强作文语。(木天禁语)体例丛1挫冗杂,殆难枚举。(诗学禁衡)每格选唐诗一篇为式,而逐句解释。其浅陋尤甚,亦必非真本。(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册,第1799页)以上六段引文,前三段出自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后三段出自四库全书总目。从许学夷到四库馆臣,他们的评价标准就是以有特识的理论创作为基点,批评元代诗法著作缺乏创新性,将穿凿浅稚丛胜冗杂”等评语随意贴附于元代诗法作品上。在以特识为价值标准的评判中,一切程式化的“死法都应该受到严厉
7、清算,这种批评思维由内容浅俗、剽窃成说、引用杂乱,进而延伸至对“伪撰”的判断,再转移到对一切指导初学之入门读物的价值否定,自清以来,人们对于诗法、诗格著作存在着一种观念,认为这种著作多是为童习者设,没有什么价值(元代诗法校考前言,第10页)。那么,指导初学的著作是否就没有价值?它的价值与意义如何获得?历史的迷局云调波诡,虽然目前我们无法确证一些作品的作者,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学诗”的维度来展开对这类读物的认识。而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以往所忽略的,就是首先要对元代诗法著作的编撰过程、形式、目的、对象、原则等事实重新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元代诗法著作实质是一种入门的诗学读物,它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习 维度 中的 元代 及其 范式 构建 PoeticTechniquesandItsParadigmConstructioninTeachingandTrainingSc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3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