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聂小倩》研究.docx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聂小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聂小倩》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聂小倩研究摘要:聂小倩是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表现人鬼相恋故事的名篇,而接受美学则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本文运用接受美学论的方法,从读者的视角论述了宁采臣对女色从拒到受的现实性、聂小倩的性格和思想由鬼变为人的丰富性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共鸣等,并以此探讨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宁采臣:聂小倩;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姚斯、伊瑟尔等学者提出的文艺理论,而聊斋志异则是蒲松龄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傲然挺立在历史的文学艺术长廊中的著名小说集。151-53如果我们运用接受美学解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作者和文本之外引入读者这
2、个第三维度,就会发现文学作品客观上存在的无限的审美性和丰富性。本文以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聂小倩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宁采臣对女色从拒到受的现实性、聂小倩的性格和思想从鬼变为人的丰富性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共鸣,以便读者进一步领略蒲松龄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一、人格整合:宁采臣对女色由拒到受的现实性宁采臣是聂小倩中的一位书生,善良正直,却并不迂腐。宁采臣对女色的由拒斥到接受,其立场和精神的变化过程在蒲松龄的笔下得到了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也召唤着读者参与文本的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一)对女色的最初接受书生宁采臣有着极高的精神追求,其甫一出场,蒲松龄便将其性格做了定位:“无二色。”面对“有一十七八女
3、子来,仿佛艳绝”279、“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279的聂小倩,宁采臣不为所动。当聂小倩笑谓宁采臣“日夜不寐,愿修燕好时,279宁采臣正容对之以“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279,接下来“宁又咄之”079“宁叱”279,以致“女惧,乃退,至户外复返,以黄金一锭置相上”,279-80而“宁啜掷庭”280,可谓义正词严,直到“女惭,出,拾金自言,此好色”280。表面看来,蒲松龄笔下的宁采臣此时确实是“无二色”的。不过,如果读着细细品味宁采臣的话,就会发现其“无二色”并不是忠于妻子,而是畏惧人言,是为眼下当事人考虑的。而当他知道聂小倩是女鬼的时候,他不但没有端起
4、铁汉子的架子,反而喋喋不休:先是害怕不已,再问之“何不惑燕生”279,又问“迷人若何”,279还问戒备之期。这时宁采臣“畏人言”的心理被彻底瓦解了,在性命面前,名声和面子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畏人言”和“无二色”让读者怀疑宁采臣是否人格分裂,但这种怀疑又在情理之中。他后来答应为聂小借迁葬,不是为色而是为了报恩,但请注意,此时宁采臣的“多情”也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眼前的女鬼多了一份细腻的好奇和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聂小倩为代表的女性的初步接受。(二)对女色的逐渐接受当聂小倩的尸骨被葬、“愿拜姑婶,以充媵为妾”281时,宁采臣眼中的她“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281读者不难看
5、出,此时的宁采臣是在用男人的眼光打量作为女人的聂小倩了。不仅是晃眼一瞥,而且看得仔细。其中的“足翘细笋,即是金莲微翘,像尖尖的春笋。281“金莲”在古代是性象征,李渔就曾对女人的小脚作过这样的描写:“予遍游四方,见足之最小而无累,与最小而得用者小者犹不及焉,又能履步如飞,男子有时追之不及,然去其凌波小袜而抚摩之,犹觉刚柔相半,则有柔若无骨者,然偶见则易,频遇为难。与之同榻,抚及金莲,令人不忍释手,觉倚翠偎红之乐,未有过于此者。”网95“足翘细笋”四字,说明此时的宁采臣对聂小倩是充满性别意识和感情的,他之前铁石般的心肠已经被眼前的聂小倩所感化。在蒲松龄的笔下,宁采臣对聂小倩的接受过程的描写十分简
6、约,将细节隐晦地藏在人物和情节的推进中,篇幅虽不长,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意蕴无穷。读者可以看到,宁采臣作为一个憨厚但内心善良的书生,与聂小倩偶然相遇,无情拒斥,随后渐生同情,施以援手,终于心生爱慕。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反映了宁采臣对女色的逐渐接受。(三)对女色的最终接受宁采臣对女色的最终接受是聂小倩来到宁家后完成的。当聂小倩来到宁采臣的家里时,宁母以“桃绪”为由,使他们以兄妹相称,宁采臣并未回绝。虽然其对聂小倩因“异域孤魂,殊怯荒墓”082深感无奈,却也以“斋中别无床寐,且兄妹亦宜无缘”282为由,“窃怜之,欲留宿别塌”282,而又“慎母嗔”。282这是宁采臣的心理矛盾和虚伪的表现,
7、“因为宁生并不真正在乎母亲的担忧,而是找一个借口来掩饰自己缺乏内心的自信和行动的勇气。用这种借口来维持面子和誓言,才是血肉性情之人,而不真是铁石,铁石有何可爱?”441至此,宁采臣在心理上已经被聂小倩完全征服了。所以,在他的妻子死后,聂小倩自然而然代替其位,并且生子。这一大团圆的结局表明,宁采臣作为一个男人与对自己有情义有义的女子发生感情是合情合理的,如若一直以铁石般的形象示人,则显得有悖常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所固有的期待视野,而这种期待视野参与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发生。“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阶段。人只能活动在社会环境的空间,作社会环境允许
8、做的事情。”573宁采臣对女色的接受并不违背社会环境的接受论,更符合读者审美接受的艺术性一不是独善其身,不是迂腐无趣,而是既有鬼妻又有人妾,这样十分和谐地将一个人物立场转变和精神变化的真实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二、由鬼变人:聂小倩性格和思想的蝶变与升华聂小倩在宁采臣的帮助下由鬼变人,走向了知恩图报的人间正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是聂小倩的性格和思想的完美蝶变和升华。(一)鬼魅的形象聂小倩虽然是一个女鬼,但蒲松龄一开始就似乎不忍心把她的形象定位在一个喝人血的厉鬼上,所以在开篇两个女妖讨论小倩时,就已说她“有怨言,意似蹙蹙279,从这样一个日常情态可以看出她对这种屈辱生活的不满,“她虽堕入火坑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聂小倩 接受 美学 视阈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