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华派”艺术形成研究-AStudyontheFormationoftheArtofHuaSchoolinYangOpera.docx
《扬剧“华派”艺术形成研究-AStudyontheFormationoftheArtofHuaSchoolinYangOper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剧“华派”艺术形成研究-AStudyontheFormationoftheArtofHuaSchoolinYangOpera.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扬剧“华派”艺术形成研究AStudyontheFormationoftheArtof,HuaSchoozinYangOpera作者:谈欣作者简介:谈欣,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原文出处:戏曲艺术(京)2021年第20212期第109T15页内容提要:华素琴作为扬剧“华派”创始人,其贡献,不仅在于为扬剧开创武戏,更在于她对扬剧唱腔、表演等方面的创新性成就,由此构建起相对成熟的扬剧表演体系。“华派”艺术承上启下,集传统之大成,开新时代之先河,在“雅俗合流”、“剧种融合”及“流派借鉴”的历史背景中继承扬剧特色与传统,又在50年代戏曲“改革”时期坚持开拓与创新,一改传统
2、地方戏质朴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精巧细腻的表演风格。其流派形成经历了初期“曲调改良”、中期“声形合一”和成熟期“文武兼济”这三个阶段,且与其他流派一同将地方性“小”扬剧推向了全国舞台。期刊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复印期号:2021年06期关键词:扬剧/华素琴/华派/形成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时调音乐体系研究”(17BD081)阶段性成果。中国戏曲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程式性,所谓程式即法式、规格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者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即规矩、规范。程式不仅仅体现在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还突出地体现在戏曲传承中,即效法之意,正如宋玉神女赋中有言毛婿郡袂,不足程式
3、,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然而,中国戏曲并没有在法式、规矩、效法”的藩篱下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推陈出新,变演发展。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在变与新”中,角儿们能够将自己独有的演绎方式融入历史的规范中,形成各色流派,这正是变与新的内在动力,中国戏曲也由此形成了它特有的发展模式。那么,戏曲发展如何变,成就了怎样的新,便是流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剧种乃至整个戏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华素琴(1926-2003)变中求新,成就了江苏地方戏扬剧华派,与高秀英高派、金运贵金派”并称扬剧三大流派。华派形成稍晚于高派与金派,她承上启下,继承扬剧传统并吸收其它流派特色,将扬剧表演艺术推向成熟,与其他
4、流派一同将扬剧推向了全国舞台。究其成就,常因开创扬剧武戏而被人广为传颂。实际上,华派的形成并非开创武戏这么简单,她在唱腔、表演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及梅兰芳、荀慧生等戏曲大家的赞赏。基于此,本文拟对华素琴各类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华派形成过程及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其在扬剧发展史上的贡献,以期对扬剧发展乃至整个地方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资料。一、华派”形成基础华素琴约1935年正式登台演出,这一时期是扬剧前身“香火戏与花鼓戏”的合流及从“三小民俗小戏向舞台戏的过渡时期。经过20多年的舞台历练与实践,华素琴于1950年后,经过多部大戏的锤炼,其个人风格初露端倪并逐步成熟,这一
5、时期既是扬剧改革发展时期,也是扬剧其他两个流派成熟的时期。可以说,华素琴在继承扬剧早期唱调基础上,吸收高派、金派的成就,融入扬州清曲唱法,又借鉴京、昆、淮、锡的唱腔及表演,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一)雅俗合流小开口提升演唱清中后期,扬州地区集结花、雅两部“,各地诸腔百调汇集于此,时兴花部”推动和影响当地剧种的发展。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道: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本地乱弹只行于祈祷,谓之台戏。“当地酬神还愿的香火戏是扬州地区古老剧种,也是李斗笔下本地乱弹”之一。1917-1919年间,长期在农村地区唱台戏的香火戏进入上海剧院演出,后命名维扬大班,俗称“大开口。另一支扬州“花鼓戏是保存本地乱弹”
6、较好的戏种,它源于民间歌舞花鼓,后与扬州清曲结合,清曲丰富的唱腔融合花鼓戏的身段表演,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1917年左右,有着“扬州戏”之称的花鼓戏进入上海大世界,1922年正式命名维扬文戏俗称小开口。华素琴出生于1926年,9岁登台,师从扬剧演员李筱琴。李筱琴受早年香火戏”影响,教授华素琴大开口,但这一时期扬剧已发展到“大开口与小开口合流,逐渐以“小开口替代大开口”的阶段。华素琴深感仅仅会唱大开口”并不能满足舞台需要,于是她另行拜师,学唱“小开口,也正是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她的演唱水平不断提升,在其回忆录中就曾说道当学唱一里银河过摆渡时里、过的小腔始终掌握不住,唱得生硬而含糊不清,经唐锡奎反复
7、纠正,直至完全掌握了才肯往下教。唐锡奎上世纪初清曲艺人,清曲受昆曲影响较大,讲究气、板、声、韵,要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对演唱技巧要求严格。正是得益于小开口”的学习,华素琴逐步形成了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为后期华派唱腔以精湛取胜奠定了基础。扬剧曲调介绍一书中,收录扬剧51支常用曲牌曲谱,华素琴演唱版本有11支,清曲曲牌占其总量的85%,如银纽丝银钮索鲜花调四季相思哭小郎满江红等。如谱例1哭小郎选段:谱例1哭小郎选段(华素琴演唱武俊达记谱)(二)剧种借鉴他剧种”融合发展地方戏唱腔、表演系统是“开放式”的,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会模仿、借鉴和吸纳其他剧种表演或唱腔的长处。扬剧亦然,如常用曲牌大陆版(原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剧 艺术 形成 研究 AStudyontheFormationoftheArtofHuaSchoolinYangOpera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3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