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起源问题再探.docx
《带钩起源问题再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钩起源问题再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据目前考古发现,带钩至迟在春秋早期即已出现,并对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及礼俗文化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这是目前出现“带钩”全称的最早文字资料。此事在左传、国语、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足见这一束腰器物在先秦两汉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带钩的发现及分布、分期和发展、名称及用途等问题,王仁湘先生等学者曾予以探讨,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观点。然而,关于带钩的起源或最初使用人群的问题,目前学界仍在讨论中。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带钩与师比、鲜卑、胥维、犀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关于起源问题的几种讨论、出现背景及兴盛传播
2、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带钩与师比、鲜卑、胥级、犀毗作为带具,文献记载中的师比、鲜卑、胥纸、犀毗等形制及功能与带钩相似,部分研究亦将其与带钩相混淆,故需加以区分辨析。关于“师比”,有学者认为是指今之带钩,鲜卑、犀毗、师比等词除指带钩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带IS、带扣和一些动植物纹牌饰。然而,根据古籍所载及现有资料考证,上述器物与带钩并不等同。汉书匈奴传引用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史记匈奴列传载“黄金胥纸一”,唐代司马贞在其史记索隐中对“胥纸”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此作胥者,犀声相近,或误。针对上述多种叫法,王国维先生认为,“黄金师
3、比”者,具带之钩,亦本胡名;楚辞大招作“鲜卑”;史记匈奴列传作“胥纸”;汉书作“犀毗”;高诱淮南注作“私头”,皆“鲜卑”一语之转,延笃所谓胡革带钩是也,明确指出了师比即鲜卑,而胥组、犀毗皆为鲜卑之音转。然而,根据形制特征而言,带钩与鲜卑存在差异。关于“鲜卑”,楚辞大招载“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东汉王逸注曰:“鲜卑,衮带头也。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从语言学内容对其进行解释,以为古音鲜、胥、犀、师、私等字当读如Sa或saj;而卑、组、毗、比、等字当读如pi。因而,他认为鲜卑、胥纸、犀毗、师比、私St等古音当读sapi或saipi。此外,还结合张晏所注“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及满语gurugu、蒙古语gur
4、uksu,指出鲜卑作瑞解,郭落作兽解。然而,包尔汉等人认为鲜卑的意思是一种兽,相当于蒙古语Sobar(羯=五爪虎)。因为鲜卑人崇拜它,把它用作本部落的名称,同时把它的形象用在金属带钩上,以自别于其他部落的人民,而郭落则是革带、腰带之意。此外,干志耿、孙秀仁也赞同鲜卑郭落带为瑞兽带的解释,还进一步指出瑞兽可能就是驯鹿,“鲜卑郭落”是透雕牌饰而非带钩,而缀有此类饰牌的腰带即“鲜卑郭落带”。对此,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也执相同观点。对于“鲜卑”的解释,除上述“瑞”或“兽”之外,王仁湘先生认为具有带扣之意,即鲜卑郭落带是有带扣的革带,还有学者结合北方地区出土的带饰实物资料,指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刻有“御府
5、造白玉衮带鲜卑头”等汉字铭文的带扣,为了解鲜卑与带扣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直接依据。综合上述观点,无论是“鲜卑”还是“师比”等,皆非今之带钩古名。结合以上文献资料、考古实物及诸多学者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师比”、“鲜卑”、“胥纸”、“犀毗”、“私殿头”等称呼与今之带钩关系不大,而可能与装饰有动物纹牌饰并以带第系结的北方草原民族所用带饰有关,带与牌饰等共同构成了所谓“郭落带”,具有此类装饰特征的革带经过进一步发展,演变成了魏晋以后的踝蹬带。二、带钩起源问题的几种讨论关于带钩的起源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从良渚文化与带钩起源、带钩起源的“中原说”、“游牧民族说”、“并行说”以及玉皇庙文化与带钩起源五
6、方面进行展开。(一)良渚文化与带钩起源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带钩是否为东周秦汉时期带钩的起源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关于二者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发现的带钩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发展或者影响到中原的结果;中国的带钩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其出现地域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此外,王仁湘先生认为从良渚文化玉带钩的质料、形制及工艺分析,不代表带钩最原始的形态,以钩系带的方式在史前时期应当还要出现得更早;如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鹿角靴形器其造型及用法与后世的带钩类似,可以看作是比良渚玉带钩更早的带钩,且大汶口遗址的鸡骨钩之功能与靴形器基本相同。然而,从功能来看,虽然鹿角靴形器、鸡骨钩与良渚文化玉带钩皆为
7、史前时期以钩系带方式下的产物,彼此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其形制特征、分布地域及流行时代等方面,仍与东周秦汉时期流行的带钩存在较大缺环。良渚文化玉带钩最早于1972年在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出土,但正式考古发掘中最早者则是198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60号墓的玉带钩。1986年至1995年间,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及江苏武进寺墩等地又发现了几件玉带钩,据现有材料,目前共发现10件。首先,从形制特征来看,这些玉带钩整体呈方块状,钩钮中部有孔,钩首向内弯卷与钩钮同位于钩体背部,这与东周秦汉时期带钩的整体形制差异非常明显;其次,在分布地域及流行时段上,玉带钩较局限于史前时期的南方地区,与
8、东周秦汉时期的带钩分布范围亦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空白,故本文认为此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源与流的关系,而应属不同时段下以钩系带方式所产生的佩戴物件,功能相似但产生契机及发展轨迹并不相同,应有各自体系。(二)带钩起源“中原说”关于“中原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认为,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北京及辽宁等内陆的春秋至战国早期墓中都有铜带钩或金、玉带钩出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出土的带钩时代稍晚,证明带钩可能是中原华夏族发明;也有学者认为带钩起源于西周末期的黄河流域,最早见于华夏族的服饰中,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关于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带钩,不同学者也有争论。1976年,山东省蓬莱县村里集墓葬出土2件铜带钩,分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起源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