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山东古代文论选读原文分析汇总真题版【周汉文论】1、080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答案:这是孟子所提出的“知言养气”说(或“养气”说)。(1)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完善,是“知言”的前提。“知言”必须以审美主体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道德修养的完善,不仅仅是个体人格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影响周围环境。(2)“知言”是个人修
2、养的基本要求,指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看清事实真相。只有“知言”,才有可能不被蒙蔽,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以及他人的作品。养气是更高一个层面的要求。解析:本题应答:出处:孟子“养气”说。浩然之气:道德修养的完善。“知言”的含义、基础、作用。重点关健句翱译:(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O”(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Z1307:咸S蒙曰:舜之不臣尧,贝唔既高崎矣。诗云:澎黄下,宾汪士;率土之滨,莫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醯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父母也曰:出寞E王事,班4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益
3、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耍,云汉之诗曰:周筋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答案:这是孟子关于“以意逆志”理论的一段话。孟子认为,读诗首先“不以文害辞”,不能因为诗人的修辞而误解:其次,“辞”之意与作品总体的“意”并不相同,因而不可停留在“辞”上,即不以辞害志;第三,把握了“意”尚不是终点,要能够以“意”去迎诗人之“志”。3、D910】IU风化下,下以风剌,主文而谪谏,言之者溺I,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靛,礼义废,痛失,国异政,家殊俗,i三凤娜作国史明乎得之迹,伤人伦之废,颉政之苛,吟咏惜性,以)5处,达于藜,而R具小潴曲故甄发乎情,止乎礼发乎情,能性也;止乎本股,先三之泽too(诗大
4、序)答案:强调了诗歌(文学)的讽喻教化作用。它认为诗歌相对于统治者来说,可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对于大众来说,则是对统治者的讽谕力量,使统治者引以为戒。变风、变雅是乱世之音,但又须“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儒家“温柔教厚”诗教的体现,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参考翻译: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国家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沦丧,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
5、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所以变风、变雅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注:分别对应答案的两点。【魏晋南北朝文论】4、P710:文以气为主,气之滞虫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答案:这是曹丕所提出的文气说:(1)所谓文气,是指作家个性在作品中的表现,气本源为作家的生命力,这生命力透过作品展示出来,从而形成文气。(2)由于作家的个性的表现形式不同,气就有清有浊,因而个人的作品风格也会出现差异。(3)这种由作家个性而
6、表现在作品中的风格对作家而言是不自觉的,是通过“养气所致,因此“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解析:本题应答出:文气说的含义气有清有浊作品风格通过“养气”所致参考翻译: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5口207: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答案: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体论的观点。(D“本”当是指“文”的主旨,指“文”的目的,在一切“文”都应是一致的。“末”指“文”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即各
7、种文体。Q曹丕把八种文体分成了四类,即“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分别以“雅”、“理”、“实”和“丽”对应,点出了每类文体的特点。解析:应答:出处:典论论文“本”:“文”的主旨、目的“末”:各种文体分类概括八种文体特点G1310: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答案:这是刘融在文心雕龙神思篇对艺术构思的一段论述。它肯定了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的存在:指出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又可以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解析: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具体的艺术形象Z1510: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古代 文论 原文 分析 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