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治国用人的得失.docx
《宋太祖治国用人的得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太祖治国用人的得失.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殿前军最高长官)赵匡胤策划发动了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建宋代周。赵匡胤夺取帝位的方式虽然不太光彩,但北宋的建立,却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国家分裂动荡、朝代更迭频繁的混乱局面,并在汉、唐之后,使中华文明进入新的黄金时期。作为宋朝开创者的宋太祖赵匡胤也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古人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有宋一代的辉煌成就,与赵匡胤在立国初期确立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其中很大因素又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之道。与此同时,始终伴随宋代兴亡的一些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也可以在赵匡胤治国用人政策的缺憾中找到影子与伏笔。求贤若渴不徇私情赵匡胤虽
2、然是武将出身,但早在军旅时期,就对文臣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尊敬与重视。周世宗征南唐时,赵匡胤带兵攻克滁州。由于滁州乃南唐重镇,优产丰厚,周世宗随即派翰林学士窦仪前往封存府库,正好赵匡胤也派人欲取府库物资赏赐诸将。两相僵持之下,窦仪始终坚持“府库已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取也”。碰了钉子的赵匡胤不但没有恼怒,相反对坚持原则的窦仪留下深刻印象,多次向人称赞窦仪“有执守”,并在日后予以重任,窦仪也成为宋初名臣之一。平定南汉后,周渭归宋,赵匡胤更是发出“平广南得一人耳”的慨叹,充分展现了求贤若渴、人才为上的宽广眼界与胸襟。正是由于将人才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赵匡胤用人,磊落坦荡,不徇私情,不计前嫌。曹彬与赵
3、匡胤同为周世宗器重的大将,但与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同赵匡胤打成一片不同,曹彬始终与赵匡胤保持往来距离。曹彬曾掌管周世宗茶酒,一次赵匡胤向他求酒,曹彬很认真地回答:“这是官家酒,不敢给您。”自己从外面买来酒送给赵匡胤。赵匡胤求酒,或许是以此试探曹彬对自己的态度;而曹彬秉公办事,也意在表明同为人臣,不愿与之拉拉扯扯。耐人寻味的是,赵匡胤称帝后,对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而对曹彬“委以腹心”。曹彬也不负重望,在赵匡胤统一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佞幸谄媚之辈,尽管积极靠拢,赵匡胤却冷淡处之。陈桥兵变后,后周大将韩通奋起反对,被赵匡胤部下王彦升追杀,一家数口均惨死其手。王彦
4、升滥杀,说起来也算“忠心耿耿”为赵匡胤清除反对力量,但却违背了赵匡胤于兵变时立下的对公卿大臣不得“辄加不逞”的诺言,成为陈桥兵变一大污点,赵匡胤为此大为光火,对王彦升“终身废之不用”。此外,赵匡胤“受禅”时,由于事发仓促,忘记准备禅文,正当尴尬之时,只见翰林学士陶毂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早已拟好的禅文进献。然而,尽管陶毅帮助赵匡胤化解了一场意外,赵匡胤对他却不领情,“由是薄其为人”。进贤拒佞、公心为上,使得赵匡胤迅速站稳脚跟,赢得昔日同僚的支持,也为北宋初期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赵匡胤用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拘一格,善于发现人才。史称,“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使,擢用英俊,不问资级,
5、为及时掌握大臣特点,赵匡胤专门预备了一本小册子随身携带,凡察访“内外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当即记录在册,遇有官缺,则从册子中按需选用,“是以下无遗材,人思自效”。像周渭、王明等人都是在县一级职位上为赵匡胤所注意发现,破格提拔重用,成为北宋初期重要大臣。二是量才授用,注意扬长避短。陈承昭原是南唐大将,兵败降周,后继续仕宋。陈承昭这人,用兵打仗不行,治水却颇有一套,赵匡胤于是专令其掌管水利,陈承昭果然也屡建奇功,成为赵匡胤盘活用活人才的一个生动案例。纵观历史,但凡有所作为的帝王除了知人善任、有识人慧眼外,更重要的是虚心纳谏,具容人之量,赵匡胤也不例外。赵匡胤即位之初,仍热衷游猎,一次在后园射鸟,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祖 治国 用人 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