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城市制造业高质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网络化协同、绿色化提升,加快将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着高质量迈进。二、指导原则坚持产业合作。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强强联合
2、、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驱动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坚持产业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挖掘数据生产要素价值,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生态。坚持绿色发展。落实碳中和、碳达峰决策部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三、主要目标到2027年底,建成一批行业特色鲜
3、明、转型成效显著的示范园区,培育一批优秀的综合型、专业型、特色型平台和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规模能级实现大幅提升。工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工业先导产业总规模达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3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o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超500亿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95以上。数字化转型实现突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化使用密度力争达30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
4、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社会下降幅度O活力和竞争力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三个倍增”,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四、重点任务(一)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加强产能整合,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向新能源产能切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大力发展关键系统及其核心企业,推动传统企业加快转型,构建完整的智能配套体系。引导品牌制造企业加大中高端产业布局力度,做优做强地标特色产品。加快原材料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性能材料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
5、材料,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加强产业培育,打造产业新增长点。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基础材料领域布局,有序开展低效产能整合,提升前端支撑能力。2、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关键技术产品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加强高标准种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大宗农产品集散、配送体系,丰富高品质原料供给。加强现代加工技术研发,促进加工环节减损增效,打造标志性加H链条,做强做大中高端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工业化新品类、新产品。加强工业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技术产品研发,丰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服务增值能力。3、创新打造特色优
6、势产业集群。提升信息产业能级,建设新型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重点通过应用生产控制软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与施工管理系统等,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普及节能低碳、超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工艺技术装备,提升高标产品比重。加强技术研发,巩固提升领域竞争优势,扩大量大面广需求的产品供给,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以提升加H能力为牵引,促进环节发展,增强上游材料供应保障能力。(二)加快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在基础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创建一批市级平台。支持建
7、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每年新引进企业研发中心20家。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企业研发总部引育力度,培育更多产业科技创新节点。支持链主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及各类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沿产业链布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引进关键领域内优质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成领域内优势产业链快速做强做大,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按“一企一策”给予支持。搭建产业链供应链线上线下对接平台,支持企业
8、加入龙头企业供应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3、实施产业链部署创新。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企业研发引育力度,培育更多产业科技创新节点。以打造科创高地为引领,聚焦制造业基础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定期发布技术需求目录,针对性部署一批重点科技专项,建立健全责任制制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从源头拓展产业新领域、开辟产业赛道。(三)加快实施制造提质增效1、提升重点产业链竞争力。落实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若干政策措施,围绕重点产业链,梳理现有产品类型,
9、整合淘汰市场认可度不高、性能类似产品,优化完善主干产品体系,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大配套企业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链补链延链,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提升差异化产品供给能力。设立重点产业链提升专项资金,对产业链重点项目、“卡脖子”补短板产业化应用项目、链主企业、重点配套企业等给予支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强化产业质量品牌建设。支持扩大先进标准供给,发挥市场标准强质量的作用,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质量标杆企业累计超过30家。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攻关、质量
10、改进、质量发明等创新活动,引导企业面向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行动,新增20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围绕高端制造领域制订一批标准,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建立品牌,建立完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加强缺陷召回管理。推动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测量、计量、检验检测能力。3、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培育更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一批工业设计生态家园,加快建设工业设计示范城市,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制造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布局新零售渠道,加快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与增值服务转变,重塑企业盈利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壮大共享制造、设备健康管理等业态,
11、支持平台企业通过反向定制等方式带动制造企业发展。(四)实施数字化绿色领跑1、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氢能、高端能源装备等领域,打造数字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智治水平。加快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落实工业碳达峰方案,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节能先进装备,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园,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300项左右。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效评价,推动一批创新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制造业智能、数字挛生、5G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融合应用,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融合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
12、和人才链,提升软硬件支撑,加快向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制订“工业上楼”产业分类指引和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园区制造空间垂直化发展,建设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厂房,逐步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五)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产业发展人才、制造业研发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对新入选重大人才计划的人才和团队给予1:1配套支持。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按照高层次人才评定等次,享受相对应的人才安居和住
13、房管理有关政策。支持推行产业+住房”的创新模式,解决企业人才住房困难。加大人才安心服务力度,按照高层次人才评定等次,享受相对应的人才子女入学优待,各级教育部门优先受理。(六)实施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行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向,深化整零配套,建设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承载区,推动先进制造业一体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加强企业总部、平台企业等市场主体引育,加快高端产业与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在确保制造业规模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化工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以特色装备、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等为
14、补充的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七)实施深化开放合作行动1、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对接实施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部署,积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产业园等重点载体平台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地。全面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重大生产力有序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应用场景等产业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与高校院所创新协作,积极对接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吸引科技创新团队入区发展,提高对口协作中的先进制造业规模,加强产业领域合作。2、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发挥优势,接续实施市场开拓计划,支持企业加快国际化、品牌化战略提升,形成
15、技术、品牌双输出的国际化经营体系;依托做大做强大宗商品等领域,推动智能装备企业“工程+产品+服务”一体化“走出去”;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深化资源开发合作;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合作产业链。加快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发挥领导小组统筹作用,细化明确责任,严格压实责任,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研究,根据产业技术变革方向以及我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完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二)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制造业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清单,进行靶向招才引智。围绕制造业用工需求,加大培训和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好各类人才保障相关政策,为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提供有力支撑。(三)严格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压实工作责任,组建专班、落实专人,健全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四)强化监测考核。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建立信息分析平台,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强化督导考核,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