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然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自然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河南自然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时代背景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国上下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我国迈入了新发展阶段,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自然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自然博物馆的科研、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人民对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科普产品的内容、形式和趣味
2、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自然博物馆科普、社会服务供给与人民需求、社会需要不匹配日趋明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更广泛地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资源国策省情,大力弘扬黄河自然文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是自然博物馆的使命。二、概况河南自然博物馆是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厅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河南省唯一家国家级自然类博物馆。河南自然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立项建设,2008年4月26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是一座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自然类博物馆,是河南省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
3、口,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截至2022年底,累计接待观众700多万人次,接待国内外博物馆200余家,接待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观众5万余人次。2021年3月被授予国家二级博物馆。河南自然博物馆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科学院、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韩国地质矿产科学院博物馆、阿根廷惠廷恐龙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建立了姊妹馆或合作研究关系。河南自然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5870曲,布展面积4100m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生态厅、矿物厅等7个展厅,另有1个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
4、啸感受剧场。展馆外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展示各类精品标本1269件。触摸地球历史凝视自然精华”常设展览曾多次被评为精品展览、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每年组织”地球日土地日科技周等大型主题活动,开展科普进学校、社区和贫困地区活动,组织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型展览,研发巨龙王国恐龙回家等科普文创产品上百种。从开馆年接待观众20万人次到现在每年接待观众70万人次,每年举办“科学四季我在地博修化石认识我们的地球飞羽寻踪观鸟等科普教育活动100多场,被中国科协列为双减全国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省情宣传和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5、等36个科普基地称号。连年被河南省科协评为优秀科普教育基翊口十佳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自然类博物馆。三、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传播自然资源科学知识为己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博物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深入挖掘藏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锐意进取,
6、开拓创新,为河南更加出彩作出河南自然博物馆更大的贡献。(二)主要目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深化机制改革、转变发展理念、丰富科研内涵、创新科普方式,建成一个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中原地区自然资源博物展览、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国际自然资源学术交流为T本的现代化河南自然博物馆。使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中心、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中心、自然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自然资源文化传播中心、公众文化旅游中心。四、加强藏品保护与管理(一)建立健全藏品管理制度,为藏品科学管理奠定基础规范藏品管理,提升藏品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标本收集管理办法、标本整理规程、标本出入库管理办法、库房管理规程
7、、标本整饰修护技术规程、标本交换管理办法、标本共享研究管理办法、捐赠和接受捐赠管理办法和标本资产管理办法等。使标本的收集、整理、保存、保护、交流、交换、科研科普利用和资产管理有规可依。(二)加强馆藏标本保护和利用,改善藏品保存条件针对一些易风化、潮解、氧化等容易发生自然毁坏的标本,开展相关保护方法与技术研究,逐步建设标本恒温恒湿储存环境,改善藏品保存条件。(三)拓展标本收集渠道,提升标本数量质量通过采集、征集、购置、交换、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藏品的种类,充实藏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五、建实建强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一)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科研基础条件研究编制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方
8、案,逐步购置必要的科学实验仪器。(二)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壮大优势学科依托馆藏标本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培育、强化博物馆优势学科方向的发展,提高优势学科方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通过搭建合作共享的开放平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及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合作,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探索建立教学实习研究基地,吸引大专院校来馆开展实习和访问研究。六、打造科普大课堂(一)建立科普协调机制,塑造“大科普”格局整合博物馆科普资源,形成科普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科普优势,建立博物馆科普协调机制,形成全馆联动的大科普格局。围绕自然资源和地球系统科学,逐步
9、打造自然资源文化传播中心和科普人才的培养基地。(二)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创新地球日土地日海洋日”等自然资源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博物馆日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专题活动。继续打造专家大讲堂”科普课堂等科普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小小讲解员初心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品牌。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丰富大学以及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探索开发自然科普研学路线,开展自然资源夏(冬)令营活动。深挖藏品内涵,服务社会公众,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探索整合我馆与各同类馆资源,联合开展地球日等主题、科普日等专题科普活动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效果,不断提升博物馆面向社会
10、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科普活动策划能力不断提升,队伍不断壮大,逐步打造自然科普活动的研发中心。七、强化展陈和文创产品设计(一)定期更新基本陈列,逐步完成展厅升级改造建立基本陈列定期更新机制。更新展陈理念,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定期更新地球厅、恐龙厅、矿物厅展项和多媒体,定期更换展厅标本。(二)大力策划专题展览,做到常展常新加强计划性,制定年度专题展览策划方案。以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为导向,策划好专题展览主题和内容,用观众满意的专题展览来满足社会大众的自然科学文化需求,使公众了解自然资源国情、政策、法规,强化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探索开发文创产品,不断丰富主题元素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入
11、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挖掘自然文化创意元素,全面完善博物馆IP设计和开发。打造一批自然科普展示原创设计与文化创意作品,科普展示与文化创意能力进一步提升。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突出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最活跃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是强馆之本。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重视加强科普、收藏、标本技术、展览设计、社会教育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挥老专家的作用。逐步壮大博物馆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开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统筹推进博物
12、馆智库人才、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培养人才,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研究专题,鼓励馆内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二)多方拓展培养机制,重点开发管理人才创新培训机制,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提高;重视青年干部培养,加强干部使用交流。建立人才双向挂职机制,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适应自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全面建设展厅队伍,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完善展厅制度建设,引入先进的公众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建设多层次的科普服务队伍,既有讲解员队伍,又有志愿者服务队伍,还有高层次的专家科普队伍,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科学文化需求。完善服务设施,确保
13、展厅参观质量,营造舒适展览氛围,提高观众满意度,创造良好口碑,建设服务型博物馆。九、积极推动新馆立项建设继续推进新馆建设工作:一方面,在不断完善、提升项目立项建议书专业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选址落地工作,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报批。另一方面,预先谋划标本收集、单位扩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工作,为新馆顺利运转准备好人和物的准备。力争建成具有时代强音、国际水准、河南特色、绿色智慧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十、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合理确定部门分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馆党支部和馆领导班子强化管理,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面临的问题。馆各部门根据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明确职责,密切配合,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二)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措经费。开源节流,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其他重大项目支持。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注重经费使用效率,增强预决算管理和各年经费的动态调整。(=)强化内部管理健全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加强信息公开,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