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浙江摄影版.docx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浙江摄影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浙江摄影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3课计算机病毒的防治1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2 .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根本方法。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标准。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去除病毒的操作技能。【教学难点】掌握预防和去除病毒的操作技能。3教学过程3. 1第一学时4. 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引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平安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平安涉及国家、社会道德和公民个人平安的方方面面。活动2【导入】二、明确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2 .掌握
2、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根本方法。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标准。活动3【讲授】三、布置任务学生查看课本相关内容,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3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4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5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活动4【讲授】四、教师提问,找学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并加以讲解和补充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
3、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问题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点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传染性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到达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可激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
4、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破坏性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消耗了巨额的资金。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丧失全部信息。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问题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上册 信息技术 教案 1.3 计算机病毒 防治 浙江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