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春节民俗介绍:祭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春节民俗介绍:祭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XX年春节民俗介绍:祭灶春节民俗之祭灶小年祭灶腊月2十3,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2十3,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3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3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3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是1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
2、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9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1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1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1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1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1年的除夕以来就1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
3、监察1家;到了腊月2十3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1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1家在新的1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1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1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蔑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4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问有“以酒糟涂
4、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1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1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1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2十3,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1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
5、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2+4,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腊月2十3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因,在1周后的大年3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1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1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1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
6、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1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1。民间则
7、流传着1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1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7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2十3日深夜。张灶王1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1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8、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2十3日张灶王亡故1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9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她婢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3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
9、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1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2十3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1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2十3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祭灶的由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1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5祀”之
10、1(5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5神。中雷即土神。另1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透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灶君的传说廿3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1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7祀”,即有1祀为“灶”,而庶土、庶人立1祀,
11、“或立户,或立灶”。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5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1对老夫妇并坐,或是1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1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2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
12、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祭灶日期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1,有正月、4月、5月、8月、十2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1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L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1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1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2十3日或2十4日。这1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2十3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2十4日祭灶。祭灶的风俗祭灶的饮食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养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
13、习俗,民谚有“2十3,不吃炒,大年初一1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2十3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祭灶的歌谣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1是“2十3,打发老爷上了天;2十4,扫房子;2十5,蒸团子;2十6,割下肉;2十7,擦锡器;2十8,讴遨遢;2十9,洗脚手;3十日,门神、对联1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2是1首童谣:“2十3,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5,6天,大年就来到。辟
14、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5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3羊(阳)开泰,2龙戏珠,鹿鹤桐椿(6合同春),5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2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2度梅,3娘教于4进土,5女拜寿6月雪,7月7日天河配,8仙庆寿9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2十3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15、。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1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1家蒸花馍,4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1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1个花馍,就是1件手工艺品。祭灶的对联腊月2十3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4海,家可达3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5谷丰登,6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猪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1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1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腊月2十3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2十7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1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2+7,婆姨汝子都洗脚。1个不洗脚,流脓害水7个月”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