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2年明史研究述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2年明史研究述评(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明史领域不同专题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国内外有关明史研究的学术专著也陆续出版。同时,明史研究学者在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的基础上,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范式的创新,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并日趋成为明史研究的热点。无疑,这些学术活动的相继开展和研究成果的日益丰硕,构成了2019年明史研究的主要特征。2019年明史研究的论著颇多,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能展开。一、热点问题(一)贡赋体制和白银货币化研究。明史研究领域中有关白银货币化、贡赋体制和市场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研究也日渐深化,多数研究成果将诸多相关问题与明清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刘志伟在中山大学学报2019年第4
2、期“贡赋经济体制”专栏解说中厘清了贡赋体制与财政体制、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学术论文集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华书局),这是作者过去40年中写的一些明清社会经济史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聚焦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与市场活动及其运作机制,借此探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若干实态,以解释王朝贡赋体系下市场扩张之特质。侯鹏官民之间:再论周忱改革对江南赋役征收组织的改造及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第4期)对15世纪前半期赋役改革中周忱对江南赋役征收的改革进行梳理,认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使最初的商业资本积累成为可能,也对后来的小农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丁亮在徭役与市场之间:明
3、代徽州府上供物料的派征与审编(中山大学学报第4期)讨论了明代徽州府上供物料的派征情况,认为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条鞭法实施前明代上供物料的派征特点及变迁过程。若从明代赋役制度的运行情况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看,侯官响明代苏州府赋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明代苏州地区赋税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察,分析赋税演进与江南社会及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中国赋税制度演进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机理。李园明代财政史中的“南粮”问题辨析一一基于松江府的徭役考察(古代文明第3期)以松江府为考察区域,在厘清该区域徭役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账簿和官员奏议对该区域赋、役规模进行比较分析。李园从义役看明代江南
4、重役地区的应役实态一一以苏州府模式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通过对苏州府役户的应役实态进行全方位考察,探讨明代江南地区的长期役困事实和地方派役长期维续之间出现深刻矛盾的原因。黄嘉福明代枣税考论(农业考古第4期)对枣税接纳地域的典型代表河南、山西、山东及南直隶部分卫所的枣税征收作了考察,其结论为明代名目繁多的枣税本质均为枣地税。明清时代货币制度及白银化趋势仍然是2019年的研究热点。李园从钞立财入到钞衰财竭、钞银易位:明代财政危机形成的货币思考(史林第4期)从货币和财政关系的视角进行考察,指出始于成化、弘治时期的明代财政危机,是一场财政、货币转型等多重压力下的危机呈现,其内容多以“钞法不行”“
5、银竭”为指向。彭凯翔货币化与多元化:白银挑动下的明清货币“复调”(中国经济史研究第6期)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货币白银化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陈锋明清时代的“统计银两化”与“银钱兼权”(中国经济史研究第6期)对明代中后期及清代赋役征收中的“统计银两化”制度进行分析,认为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此外,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年一一学术历程的梳理(中国经济史研究第6期)对过去20年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回顾,并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有着密切
6、的联系。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白银货币化也成为明史研究领域中颇受青睐的话题,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关注这一趋势本身的同时,开始与明代贡赋体制的形成、明代财政收支情况等相结合,并且放眼世界,研究内容日渐深入和细化。(二)边疆民族与军事建设研究。这一领域仍是明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主要涉及边疆治理、卫所与军制、边防与海防建设等方面,研究范围日渐拓宽,内容也逐渐深化。其一,边疆民族治理研究。吴倩帝国的“面子”:逃人与明代北部边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认为明朝在北部边疆采取的刷还、招徒、安置逃人等多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帝国的“面子逃人还带回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已然成为明朝北部边
7、疆力量的一部分。赵令志明代“野人女真”称谓刍论(民族研究第4期)对“野人女真”这一称谓进行考证,认为迄今国内学界所认为的明代“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的说法有误,东海女真所涉范围与明代“野人女真”的范围不同。土司制度研究也是边疆治理范畴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最近几年又受到明史学界关注。李良品、翟文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中国家治理的举措及特点(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对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土司承袭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认为明清中央政府在土司承袭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决定性作用使土司承袭有序进行。明朝中央政府是否在所有土司承袭中占据主导地位值得商榷,学界可以进步研究。马国君、熊珍明清“改土归流”后土司
8、任用的途径、原因及特点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第2期)利用明清档案、实录、方志等资料,分析了明清王朝对土司领地采取的治理举措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周妮明清时期“苗疆”土司与“流官”政区疆界纷争与化解一一以黔楚蜀交界地区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期)对明清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官府为稳定土司领地而采取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指出中央王朝最终以“改土归流”作为化解彼此疆界纷争的根本方式。朱皓轩从“朝贡”到“土贡”:明清西南土司内地化的一个侧面(广西民族研究第6期)对西南土司“土贡化”作了系统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使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差距日渐缩小,由此逐渐转向内地化。蔡燕论明清时期的土司承袭立法及其特点(贵州民族
9、研究第7期)认为明清时期土司承袭法对防止和减少土司家族内部纷争、稳定地方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国君、李红香明清时期土司官族科举入仕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第8期)认为士官参加科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司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软性整合,强化了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梁亚群明清时期蒙化土司的里甲制度与“土流并治”(贵州民族研究第H期)认为明清时期在蒙化土司里甲制度运作中士官与流官职权不同,具有历时性变化的过程。其二,卫所与军制研究。蔡亚龙“汉”“土”合流:明初西宁卫建立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对明初西宁卫建置沿革作了考证,认为西宁卫的建立是“汉”“土”合流的结果,也是西宁卫得以建设完备的重要步骤。郑榕从乡贯
10、意识转变看明代卫所的地方化一一基于闽南卫所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认为卫所军制在地方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众多军事社区,致使卫所成为非单纯的军事组织单位,是明王朝稳定的行政区,对时人日常生活及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罗权明代贵州军事戍防体系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认为明廷在贵州沿驿路建立卫所,联合川、湖等省进行管控,划区设防,由此促成了贵州完成由羁縻而治或数省分治向独立设省的过渡。肖立军明代军屯处所及管屯公署探略一一兼谈清代卫所与屯所关系及变革大势(史学集刊第5期)认为明代管屯百户等下屯存在常年督耕和定期赴屯所征收籽粒两种情况,这一现象突显了明清卫所并州县、屯所融入里甲村社,卫所
11、军事职能渐变而为省镇营兵及清代绿营兵的趋势。郭红集中探讨了卫所在明代逐渐由“军事性”向“民事性”过渡的过程,其在明代卫所与“民化”:法律区域(上海大学出版社)一书中重点强调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国家军队管理体制和编训体制的变化,作为明朝基本军事编制的卫所制度的军事职能日减,卫军也逐渐为营兵制和募兵制取代。王海兵明代西宁卫的镇戍、屯田与河涅边地社会(青藏高原论坛第1期)对西宁卫卫所屯田情况进行考察,认为其地移民屯垦和军队镇戍,是河涅地区各民族交流互动和杂居局面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梁志胜、方超明代显陵卫建置沿革考(学习与探索第1期)据明实录、武职选簿等史料对显陵建置沿革进行考察,认为嘉靖年间将旧显陵卫改为
12、承天卫,另改荆州左卫为新的显陵卫。其三,政治认同与族群问题。张金奎游牧文明因子与明朝卫所体系中的亲军卫一一以锦衣卫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第6期)认为明代军事体系中独特的亲军卫制度是在继承元朝怯薛及侍卫亲军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深受游牧文明的影响,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亲军卫在护卫皇室、培养后备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丽霞、周松明朝对“达官”的管理与优遇(中州学刊第12期)认为朋廷对来自境外的“归降者”有意识地优待,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达官”集团。明朝对“达官”的优遇措施增强了达官群体的政治认同感,这一政策的实行也是明朝军事体系包容性的充分展现。其四,边防与海防建设研究。谭立峰、张玉坤、尹泽凯明代
13、海防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明代海防聚落的建设进程、层次、聚落的防御性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明长城防御体系进行比较,以期对明代海防聚落体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石坚平明代江门海防体制初探一一以沿海舆图为中心的考察(五邑大学学报第1期)对明代江门海防体制变迁进行分析,借以考察明后期海防体制的变化及防倭策略。韩虎泰明代南海区域陆海防御格局的演变(历史档案第4期)对明代南海陆海防御格局进行探讨,认为这一变迁过程与南海区域陆海防御重心的牵动密切相关。鞠明库、王迎春嘉靖后期辽东四年饥荒与边防危机(安徽史学第6期)以辽东饥荒为视角,探讨嘉靖后期的边防建设及军事情况。总之,学界对明代边疆治
14、理及军事建设的研究,运用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进行切入,在宏观视野的基础上,研究内容也多以特定地域和特殊人群为中心,且族群研究和政治认同成为焦点,这引领我们以动态的眼光关注边疆民族、地域社会军事建设与明廷的国家战略及民族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三)区域社会史研窕。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日渐深入,以地域社会为依托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成为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涉及地方社会生活变迁、民间信仰空间、家族史研究、医疗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其一,地方社会生活变迁研究。卞利论明清时期的民间规约与社会秩序(史学集刊第1期)认为,明清时期的民间规约作为规范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秩序标准之一,发挥了维护明清时期社会秩序与
15、社会稳定的功能,且成为国家法律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清明会及其清明墓祭活动初探(安徽史学第3期)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清明会为考察重点,认为清明会主持的徽州清明墓祭反映了徽州宗族墓祭制度采取由族众以会员入股集资、会首轮流值守司年制的清明会或墓祀会方式,从而开展祭祖活动的变迁过程。陈宝良礼教秩序与明代社会生活变迁一一兼论礼制、观念与生活之关系(安徽史学第3期)对明代礼制观念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明代对“礼”的改造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且切合时代需求,而民间礼制更是对明人的生活观念转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二,家族史研究。卞利湛若水在徽州的讲学活动及其与祁门谢氏家族的交往一一以新发现的祁门谢氏家族与湛若水交往文书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对新发现的祁门谢氏家族与湛若水交往的文书进行分析,认为在徽州官府极力维护程朱理学的同时,王阳明、湛若水心学也在民间广泛传播。王帅龙、王婿明代韩王家族女性考证一一以墓志材料为中心(西夏研究第2期)利用新发现的墓志材料对韩王家族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考证。黄阿明明代临淮郭氏家族若干史实辨正(历史教学问题第3期)就临淮郭氏家族中的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子嗣名、郭以袭爵、武定侯郭勋生卒年岁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以廓清学界关于临淮郭氏家族的相关历史事实。祝虻现存明代家谱所辑文书论略一一以徽州家谱为中心(档案学通讯第4期)认为明代徽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