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学及其未来维度-TheFutureofWorldLiteratureasaCommunicativeMedium.docx
《作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学及其未来维度-TheFutureofWorldLiteratureasaCommunicativeMediu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学及其未来维度-TheFutureofWorldLiteratureasaCommunicativeMedium.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作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学及其未来维度TheFutureofWorldLiteratureasaCommunicativeMedium作者:范劲作者简介:范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3原文出处:中国比较文学(沪)2012年第2期第19-32页内容提要:世界文学是当代比较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尝试从卢曼的系统论立场,推进对该问题的反思。本文视世界文学为一种象征性地普遍化的交往媒介,由此出发,一方面叩问后殖民理论在世界文学讨论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德语区的比较文学和日尔曼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两种典型反应及其潜在的暗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个概念的深层意涵做出了新的诠释,将世界文学
2、理解为一种不仅使民族文学间的沟通,还让一元和多元的互戏成为可能的宇宙主义交流系统,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世界文学交流模型和一种新的比喻方式。Worldliteratureisahottopicofcontemporarycomparativeliterature.ThisessayattemptstoexplorethisproblemfromtheperspectiveofLuhmann,ssystemstheory.Consideringtheworldliteratureasasymbolicallygeneralizedcommunicationmedia,thisessayin
3、terrogatestherolethepostcolonialtheoryplaysinthediscussionofworldliteratureandanalyzestwotypicalresponsesoftheGerman-speakingacademiccirclestothisprobleminrecentyearsaswellastheirpossibleimplicationsforus.Basedonthissurvey,theauthorintendstogiveanew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worldliterature/7.Worldl
4、iteratureisunderstoodasaUniversalisticcommunicationsystemwhichenablesnotonlythecommunicationofnationalliteratures,butalsotheinterplayoftheparticularandthewhole.Finally,thisessayattemptstosuggestacommunicationmodelofworldlitera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anewkindofallegoryfortheconcept.期刊名称:外国文学
5、研究复印期号:2012年09期关键词:世界文学/歌德/交往媒介/混杂性/宇宙主义/易经WOrldIitCratUre/Goethe/COmmCniCatiOnInCdia/Hybridity/UniVerSaIiSm/YiJing中图分类号:口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oO6-6101(2012)-02-0019-14文学似乎也有建立理想国的趋势:单部作品就像是文学世界中的个体公民,文学公民不但相互间有糟粕或经典的等级之分,还会以政治、语言和文化共性为依据组成民族文学的国度。民族文学之间又要求结为国际的联盟,尝试进入扬弃了个体褊狭的世界文学层次。然而,世界文学就仅仅是一个类似联合国的国际组织
6、吗?就我们有限的政治经验而言,国际联盟也只是世界大同的预备阶段,是调节矛盾、协商利益的IIffi时措施,而非世界的终极理想。世界文学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维兰德1790年为他翻译的贺拉斯书信所作的笔记中,指的是贺拉斯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文学。1827年,歌德在第6卷1号的关于艺术和古代杂志上开始使用这个概念。从1827到1831年间,他曾在不同场合共计20处提及此概念口:31,将一种面向未来的、和新起的德国民族文学相对峙的文学规划引入话语场。其实,“世界文学”的提出并非偶然。进入市民社会,文学就象征了个体性,而诗人意味着理想的、自足的个体,成为市民知识分子的最佳镜像。可是个体的分化也预示了相互参照
7、的必要,个体除了通过内省实现自身的升华外,也可由间主体性达到完善,作品的相互连接也是实现艺术即符号性的自由的理念的途径,于是有了“世界文学”这样一个逻辑上的必需。文化象征体系的建构和社会系统建构正是相互参照的关系。“世界文学”就是卢曼所说的符号化的普遍性交往媒介(SymboIiSChgeneralisiertesKommunikationsmedium)o它沟通差异者的差异性,却不会将差异排除,而媒介自身也不会消解在多元性中。它将民族文学从个别性中暂时抽离、置于新的语境,却不会破坏个别性本身。按照卢曼的原理,成熟的媒介的特征,是它远离了交往过程中的具体价值联系,不再从结构上依赖于所谓“内在说服
8、者(intrinsicpersuader)就像货币象征本身没有价值,却反而有助于货币系统的运转一样2:22-23世界文学同样放弃了对于“内在说服(最高的经典性或数量上的最大范围的包容性)的要求,它并不等同于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经典,或任何规模的民族文学的集合,而显现为一个具有圣像意味的苻征盛宴之后,人们打破苻记,各执一半,凭着它,暂时分离的人们将会重新认出对方,忆起曾经共同享有的美好时光。一部文学作品沟通差异的象征性的普遍化”能力越强,其世界文学性就越突出。这个概念一度被讥为无差别主义者歌德晚年的臆想,或是人道主义者求同的迷梦1:32,但它最终成为了知识界的“通行货币(博拉赫)和匕蹴文学理论库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为 交往 媒介 世界 文学 及其 未来 维度 TheFutureofWorldLiteratureasaCommunicativeMedium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0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