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
《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赵长瞒婀看战国秦汉长蹴双功能对于长城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大多重视的是它的防御性,甚至认为防御是长城的唯一功能。然而,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扩张的功能,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开拓扩张功能更具主导性。以赵国长城为例,其在南方修筑的长城主要体现的是防御功能,而在北方修筑的长城更多体现的是开拓扩张功能。赵国长城具有双重功能是农业生产力革命性提高,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农耕文明迅速向四周辐射扩散的产物,也体现了赵武灵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才华与智慧。战国秦汉;长城;赵武灵王;防御功能;开拓扩张功能提到长城,多数学者把它的功能与作用界定为防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工事,强调防御是它的唯一功能
2、。如著名长城史研究专家景爱先生认为:“长城是不可移动的军事设施,是为了保卫国土,防御敌人的侵略而建,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军事设施。从实际情况看,历史上的长城多半是实力弱小的国家或采取守势的国家所建。正在扩张领土的强国或企图掠夺别人财富的国家、民族,是不需要修建长城的,因为有了长城反而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不利于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但是,未必所有的人都明白。”129罗哲文先生也指出:“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防御。”25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长城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以战国时期赵长城的修筑为例,它的功能与作用既有防御的一面,也有开拓进攻的一面。一、赵国南长城的修筑与防御
3、功能的体现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北方,它的东方是强大的齐国,西方是强大的秦国,南面是传统的强国韩国和魏国。作为一个中原大国,赵国必然把争夺的焦点转向更适宜农业开发与利用的中原地区。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赵、魏、卫、齐等国接壤地带,有着一大片待开发的土地,成为了各国争夺的一块肥肉。为了参与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赵国开始把开拓疆土的战略转移到东南方向,为此,在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后,便把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今河南鹤壁)。中牟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西的古淇水的北面,从南北方向上处于邯郸与河内地区之间,东面与卫国相邻,同时与战国初期魏国的领土接壤,处于交通中心与战略要地的地位。迁都中牟,是赵国
4、向南发展,参与中原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赵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到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即位时,又将都城由中牟迁到邯郸。邯郸“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且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积极进取中原,争霸天下,威胁齐魏的理想出发点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3141迁都邯郸,适应了赵国战略方针转变的需要。赵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其竞争对手主要有南方的魏国、卫国和东方的齐国。齐国从西周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强国。魏国在魏文侯统治时期,吸纳重用人才,任用李悝变法,其发展势头极猛,在战国初年已经走在了三晋之国的前列。赵国与这两个大国竞争,并不占有多少优
5、势。赵敬候很明智地把争夺的重点指向相对比较弱小的卫国。赵国修筑刚平城(今河南内黄、清丰之间),入侵卫国,逐步开始向中原地区渗透。由于力量相差悬殊,赵国进攻卫国的战斗很快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占领了卫国的东野之地,而且包围了其首都,卫国难以独撑危局,只好向魏国求救。赵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到魏国和齐国的利益。魏王接到卫国的求救后,联合齐国组成同盟军,并亲自率领向赵国挑战,助卫攻赵。在卫国、魏国与齐国军队的联合攻击下,赵国国内大乱,卫国乘机攻陷了刚平城,一直攻破赵国的重要城邑中牟的外城城墙。赵军在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向楚求救。在楚军的协助下,赵国进行反攻,袭取了魏黄河以北地区,攻取焚毁了魏国棘
6、浦(今河北魏县东南)城和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夺取了魏国一部分土地,但并未从根本上削弱魏国,也没有改变魏、赵势均力敌的格局。这次战役说明,赵国靠自身的力量尚难以在对中原地区的争夺中大有作为。与中原各大国竞争难以争胜,赵成侯晚年,再次把扩张的重点指向了相对弱小的卫国。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1年),赵国出兵卫国,攻取了漆(今汉南长垣西北)、富丘(未详所在)。魏国自然不能坐视赵国如愿以偿,出兵救援卫国,先在三梁(河北永年)打败了赵国的十万大军,接着又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城。赵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立即向楚国、齐国两个大国求救。楚王接受了大臣景舍的建议:“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
7、怒于赵之劲,而见楚之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敝,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希望魏、赵两国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只增派少量的军队援救赵国。邯郸城在坚守了一年之后被魏军攻克。这时齐国出兵救赵,齐军统帅田忌采纳军师孙膑的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打败魏军,使赵国的局势得到缓解。邯郸失守之后,赵国君臣迁到外地继续抵抗,齐军、楚军、卫军、宋军也加入到了进攻魏国的行列。逐渐兴起的秦国则乘机攻取了魏国的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和固阳(今地不详),对魏国形成了极大地威胁。赵魏两国自赵成侯二十一到二十三年(公元前353公元前351年),在邯郸相持达三年之久,赵国受到严重打击,魏国的国力也受到极大
8、消耗,“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土民疲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罪庶诽谤,诸侯不誉。”5229-230魏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桂陵之战,魏国损失了十万军队,再加上秦国、楚国的乘机蚕食,魏国处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这时的邯郸已经成了一块烫手山芋,魏国已经没有力量有效地占领和控制它了。公元前351年,赵魏双方在漳河之上订立盟约,魏国把邯郸正式归还给赵国。长达数年,令赵、魏两败俱伤的赵魏邯郸之战结束。邯郸被困事件,证明赵国向南方扩张的战略是一条死路,难以实现。赵肃侯即位后,继续参与了齐、秦等国对魏国的战争。肃侯十五年,赵再次出兵包围了魏国黄邑,但没有攻克。黄邑战役失败使赵肃侯重新审视和思考赵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城 修筑 战国 秦汉 双重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