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电影”到“中国学派”:一种基于电影实践层面的探讨-FromChineseFilmtoChineseSchoolADiscussionBasedonFilmPractice.docx
《从“中国电影”到“中国学派”:一种基于电影实践层面的探讨-FromChineseFilmtoChineseSchoolADiscussionBasedonFilmPractic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国电影”到“中国学派”:一种基于电影实践层面的探讨-FromChineseFilmtoChineseSchoolADiscussionBasedonFilmPractice.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中国电影”到“中国学派”:一种基于电影实践层面的探讨FromChineseFiInrtoChineseSchooldADiscussionBasedonFilmPractice作者:陈晓云/王之若作者简介:陈晓云(1963-),男,汉族,浙江东阳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影历史与理论;王之若(1990-),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北京100871原文出处:艺术百家2018年第20185期第67-70,231页内容提要:“中国
2、电影学派”之成为热门议题,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端倪或追溯踪迹,但更是随着中国电影的当代发展应运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关“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各种创作与话语实践,都可以用一种症候式的眼光来进行阅读,将其从狭义的概念认定与命名中部分释放出来,寻求一种具有问题意识的研究立场,而非单纯追求一种过于宏大的理论模版。因此,本文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讨论,主要围绕着电影实践层面(包括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来展开。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印年03期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实践/中国叙事/主体性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104(2018)05-
3、0067-04一、中国电影学派何以可能?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学派之讨论,至少可以追溯至饶曙光发表于2015年的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文章描述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将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表述为上世纪30年代前期、70年代至80年代末之后又一个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黄金时代和关键时期,当下中国最复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电影实践足以支撑我们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l13-192017年10月31日,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以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电影产业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为原则,从电影艺术创作经验总结、电影理论话语体系创新
4、、电影工业生产转型升级等领域发起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与建设。当代电影2018年第5期、电影艺术2018年第2期分别以如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和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与传播为本期焦点和特别策划,探讨中国电影学派的概念界定、历史脉络、主体建构、学术话语、发展策略等问题,而其中不约而同地运用建构一词,应非偶然。2018年6月30日,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批评大型学术会议。2018年7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在目。凡此种种,意味着中国电影学派的讨论,已然成为当下电影学术界的重点话题之一。对于此一话题的学
5、理研讨,还刚刚起步。诚如有学者所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的形象和声音是模糊不清的,中国电影学派的出场和定位更是捉摸不定。28一方面,中国电影产业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及其结构性重组,创作实践层面各种不同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的整合建构,电影批评领域由专业批评而网络批评的多元实践及其由此导致的“中心”与边缘”的位移,都给中国电影研究带来了新的议题,一些以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无法完全解读的议题;另一方面,由若干年前重建电影研究”而引发的对于现代电影理论体系的反思以及“重建”的努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映衬着电影理论与批评话语的新的失语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新电影的兴起和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与批评方
6、法的引进而引发的创作与理论的良性对话关系,如今更趋于一种相互分立或分离的状态。虽然笔者并不简单认同创作与理论之间在实践层面的所谓指导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疏离,确实一方面进一步印证着中国电影产业在票房意义上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供讨论的影片文本却反而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现在及未来的电影研究,如何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路径,来通往对于电影或是中国电影的新的认知。中国电影学派的适时提出,恐怕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学派成为热门议题,虽可以从历史中的电影民族化”,或者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美学体系中寻找端倪或追溯踪迹,但更是顺应中国电影的当代发展应运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
7、,有关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各种创作与话语实践,都可以用一种症候式的眼光来进行阅读,将中国电影学派从狭义的概念认定与命名中部分释放出来,寻求一种具有问题意识的批评立场,而非拘泥于概念的生搬硬套与机械刻板,亦非追求一种过于宏大的理论模版。从既往的中国电影实践层面来看,理论与I比评学派话语的是否在场,或者是否具有原创特性,并非必然成为本土电影实践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更非唯TS因素,亦或呈现为创作与理论并行不悖的状态,这使得本应包含创作与理论的中国电影”这一主体,时时会处于内在裂解、游移不定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并非中国电影所特有,或者不妨认为,它是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电影现象。但即
8、使中国电影学派在中国电影理论或者批评史的层面始终作为缺席或失位的存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本土化实践,从其诞生之日起却始终没有中断过,并且间断而反复地与“世界电影保持着或远或近的相互交流与观照。而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更多是对世界电影理论与批评方法进行阅读、消化并进行在地分析、阐释的产物,而并非完全基于本士立场、运用本土理论进行独立表述的结果。以至于,当我们回溯并不久远的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传统就会发现,每一次成为“传统的背后,都是内在地吸收与消化了他种电影文化的结果,然后,它们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基于电影实践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的必然存在(即便在全球化时代亦是如此),今日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电影 中国 学派 一种 基于 电影 实践 层面 探讨 FromChineseFilmtoChineseSchoolADiscussionBasedonFilmPractice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100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