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学资源
(共912
份)
用时:26ms
-
耳鼻咽喉科耳鸣治疗常规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10%15%的成人罹患耳鸣。耳鸣可对患者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然而,大多数.
-
耳鼻咽喉科喉内镜技术一、直接喉镜检查直接喉镜有薄片型、普通型、侧开式及前联合喉镜等类型。按其大小分成人、儿童、婴儿三种。直接喉镜检查适用于颈短、舌厚、会厌卷曲及咽反射敏感而间接喉镜检查不成功者,同时可.
-
耳鼻咽喉科耳痛疾病症状耳痛为一常见症状,可分为耳源性耳痛、反射性耳痛以及神经性耳痛三种。耳源性耳痛又称原发性耳痛,系指耳部本身病变所引起的耳痛。反射性耳痛又称继发性耳痛,是由于支配耳部的神经同时又支配.
-
耳鼻咽喉科咽痛疾病症状咽痛是咽部常见症状,主要由咽部疾病引起,也可是咽部邻近器官或全身疾病在咽部的表现。【病因分类】L咽的普通感染性疾病(1)急慢性咽炎。(2)疱疹性咽炎2 .咽的特异感染性疾病(1).
-
耳鼻咽喉科气管食管的应用解剖一、气管、支气管的临床解剖学(一)气管气管是由弹性透明软骨、平滑肌、黏膜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腔管。计有1620个气管环,18环位于颈部,其余各环位于胸部。上起第6颈椎平面,上端.
-
耳鼻咽喉科听力言语障碍治疗常规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传递信息的手段。人的母语是在出生后至6岁期间,从周围环境中模仿学习而获得的。当听觉系统在婴幼儿时期或胎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即已发生病变,听功能严重障.
-
耳鼻咽喉科平衡生理学一、维持人体平衡的三个信息系统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三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这三个系统的外周感受器通过感受头部和身体位置、运动以及外界的刺激等,向中枢传送神经冲.
-
耳鼻咽喉科喉阻塞治疗常规喉阻塞亦称喉梗阻,是指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特别是声门处)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呼吸困难的一组临床症状。【病因】L喉部急性炎症如小儿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急性喉气.
-
耳鼻咽喉科喉气管狭窄治疗常规喉气管狭窄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喉部及颈段气管瘫痕组织形成,使喉及气管腔变窄甚至闭锁,从而影响通气和发音功能的一种病理状态。【病因】1 .外伤包括喉开放性外伤和闭合性外伤。其中.
-
耳鼻咽喉科咽部及咽旁肿瘤治疗常规一、鼻咽部肿瘤(一)鼻咽良性肿瘤鼻咽部良性肿瘤远少于恶性肿瘤。有学者(1983)报告:1974例鼻咽部肿瘤中,恶性肿瘤占1818例,良性肿瘤仅占156例。良性肿瘤以血管.
-
耳鼻咽喉科呼吸困难治疗常规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或正常人)主观上有呼吸费力、空气不足和不适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的频率、深度或节律发生改变,此时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呼吸困难是很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也.
-
耳鼻咽喉科内镜检查法耳鼻咽喉科常用的内镜检查法,包括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及食管镜检查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光导纤维的发展,纤维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冷光源的配备、器械的改进、麻醉方法及检查技术的提高,.
-
耳、鼻及鼻窦内镜检查法耳鼻喉检查必须谨慎,因为耳鼻咽喉都是深在的细小腔洞,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照明装置和检查器械进行检查,常用的有100瓦附聚光透镜的检查灯、额镜、耳镜、鼓气耳镜、枪状镶、卷棉子、盯聆钩.
-
耳鼻咽喉科助听器及其选配技术广义地说,凡能有效帮助听力损失者听清楚声音的各种装置都可称为助听器。本节介绍的是可根据患者不同听力损失进行补偿的高级电声放大装置。一、分类L根据形态分类常见的助听器有盒式、.
-
耳鼻咽喉科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常规人工耳蜗是一种能够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此项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全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由体内和体外两部分装.
-
耳科病证:耳眩晕的诊疗眩晕,也称眩运、旋晕,是目眩和头晕两种症状的合称。目眩指眼前昏花潦乱;头晕又称头旋,指头部运转不定的自我感觉。目眩与头晕二者可单独出现,若同时并见,则称眩晕。如明李用粹证治汇补卷.
-
耳科病症:中耳病症一.耳胀耳胀是因外邪犯耳,耳窍经气痹塞所致,以耳内胀闷不适,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是儿童耳聋的重要原因。本病相当于西医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往亦称.
-
2024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氧分压:是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02所产生的压力,是溶解在血液中的混合气体中氧气部分压力,是判断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参考范围:75100mmHg当氧分压60m.
-
鼻科病证:鼻息肉的诊疗鼻息肉多因寒热湿浊之邪壅结鼻窍所致,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鼻病。又称鼻痔。中西医同名。本病多发于成年人。西医之.
-
鼻科病证:鼻蝇的诊疗鼻蝴,即鼻出血。鼻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古代尚有“鼻红”、“红汗”等名称。鼻出血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蚓。历史沿革内经最早论述鼻蜘,始称“蚓”,所述原文.